38军大败美军,缴获的装备一眼望不到边,副军长:真是人间奇景

历史海大富 2024-07-07 14:45:20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雪夜奔袭三所里

1950年11月26日,朝鲜战场上空弥漫着战争前夜的紧张气氛。这一天,志愿军组织了总兵力达23万人的大规模进攻,其战略目标直指驻扎在前线的联合国军,尤其是实力强大的美国第8集团军。冬季的朝鲜,寒风凛冽,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志愿军发起进攻的决心和力度。

在这次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中,第39军、第40军、第50军和第66军担负起正面进攻的重任。他们携带着必要的武器和装备,穿越崎岖的地形,向美军阵地逼近。这些部队的任务是对美军进行直接的冲击,力图打破其防线,为整个战役的进展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第42军和第38军则被赋予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他们需要执行包抄和切断撤退路线的任务。这不仅要求他们在战术上显示出极高的灵活性,还需要他们能迅速适应战场上的变化,找到并利用敌人的弱点。第42军沿着山脉的隐蔽路径快速前进,目标是联合国军的侧翼,而第38军则负责另一侧的迂回和封锁,两军协同作战,形成合围之势。

美军的阵地固守严密,他们利用了朝鲜地形的有利条件,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此外,美军拥有强大的火力支持和空中优势,他们的坦克和大炮随时准备对志愿军的任何进攻进行回击。空中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更是给志愿军带来了巨大压力,美军的飞机不断在战区上空盘旋,对地面的志愿军阵地进行打击。

尽管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志愿军的各个部队还是严密执行着各自的任务。第39军和第40军在正面战场上与美军展开了激烈的交火,他们在炮火和机枪的掩护下,一步步向敌人的防线推进。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但这些部队的士兵们顽强地坚持着,不断寻找突破口。

彭老总的决策与113师的夜行军

在那场战略会议上,彭德怀清晰地标定了三所里的战略地位,这个小镇的控制权对于整个战役的进展至关重要。在布置任务时,他没有犹豫地选择了38军的113师来执行这一任务,因为这支部队的位置与三所里的距离最近,尽管只有70多公里的地图距离,但这条路线穿越了朝鲜的崎岖山地,难度极大。

11月27日下午5点,113师开始了他们的奔袭任务。为了保持行动的隐蔽性,整个师在行军过程中完全切断了无线电通信,任何一点电子信号的泄露都可能导致美军的预警和反应。113师的士兵们背负着重装备,踏上了覆盖着厚雪的山路。天色逐渐暗了下来,而温度也急剧下降到了零下30度,寒风刺骨,但士兵们没有任何停歇,继续他们的夜行军。

沿途,士兵们必须克服连绵起伏的山脉带来的极大物理挑战。由于道路被积雪覆盖,且在夜间视线极差,行军速度受到了很大影响。他们只能依靠手中的地图和罗盘进行导航,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敌军巡逻队。在一些狭窄的山道上,队伍甚至需要一字排开,小心翼翼地移动,确保不会有任何声响传出。

苦战三所里

到了28日凌晨,113师经历了一夜的艰苦跋涉和攀登,终于成功越过长安峰。在山峰的顶端,他们得以俯瞰三所里下方的战场,灯火稀疏地映照在被夜色笼罩的村庄和周围地区。此刻,天色尚暗,视线受限,但士兵们能够通过散布在下方的光点和地形,判断出敌人的位置和布防。

不多时,113师开始下撤长安峰,朝三所里方向快速移动。由于他们在之前已经关闭了所有无线电设备,整个师的行动静悄悄地进行,尽量避免引起任何注意。然而,正当他们接近三所里的入口时,突然遭遇了正在该地区进行侦察的美军连队。这支美军部队显然对于志愿军的出现感到意外,双方几乎在同时发现对方后立刻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交战初期,113师利用地形的优势迅速组织阵地,士兵们散布在岩石和树木之间,利用夜色与自然掩体进行掩护。他们的机枪手和狙击手快速定位,对敌方进行了精准射击,而步兵则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展开攻势。在激烈的枪战和炮火中,志愿军展现了出色的战术素养和战斗力。

美军连队虽然装备先进,但在夜战和近距离遭遇战中显得手足无措。他们试图利用无线电调用支援,但由于113师的突然出现和迅速的打击,他们的组织防线很快就被突破。志愿军的步兵在猛烈的压力下逐步推进,最终迫使美军连队撤退,失去了先前占据的有利地形。

正当113师在战斗中取得优势时,彭德怀的命令也通过信号弹的方式传达到前线,那就是要他们“像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三所里”。接到命令后,113师迅速行动,巩固了他们刚刚夺取的位置,继续扩大控制区。他们迅速建立了防御工事,包括挖掘战壕、设置机枪阵地和排雷区,确保能在此地形成坚固的防线。

美军的激烈反击

美军高层对于三所里的失地反应迅速而激烈,他们无法容忍这一战略位置落入志愿军手中。为了尽快夺回控制权,美军指挥部不仅调动了地面坦克部队,还紧急调集了大量的飞机,对113师在三所里的新防线进行了集中轰炸。

随着天空中战斗机和轰炸机的轰鸣声越来越近,志愿军士兵迅速进入战斗准备状态。美军飞机低空掠过,释放了大量炸弹和机关炮火,目标直指113师的防御工事。地面震动和爆炸声此起彼伏,烟尘和火光充斥着整个战场,但即便在如此激烈的轰炸中,113师的士兵们仍然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用机枪和迫击炮回应着空中的攻击。

在地面,美军的坦克部队也开始行动,他们试图从几个方向突破志愿军的防线。坦克的主炮和机枪向志愿军的阵地开火,试图为步兵部队的推进提供火力支持。然而,113师的防御工事建设得相当坚固,且充分利用了地形的优势,使得美军的攻击难以奏效。

在这场激烈的轰炸和攻击中,美军的一个炮兵营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在短短20分钟内向志愿军的阵地发射了3200多发炮弹,火力之猛烈前所未见。尽管炮火如雨,志愿军的防线却异常坚固,士兵们在战壕和掩体中坚持防守,有效地减少了人员和装备的损失。

在113师进行坚守的同时,339团执行了一个关键任务。他们悄无声息地接近了大同江上的一座重要桥梁,迅速部署了炸药,并成功炸毁了桥梁。这一行动有效地切断了美军的后勤补给线,增加了其在三所里地区的作战难度,同时也阻止了可能的增援部队迅速到达前线。

此外,337团也在这段时间内表现出色。他们在三所里北部对美军进行了一系列清除行动,迅速而准确地剿灭了敌军的残余部队。

战后景象与战果

随着战斗的持续,美军发现自己无法突破38军坚固的防线,这种僵持状态对他们构成了巨大的战略挑战。经过数次激烈且未果的攻势后,美军指挥部不得不作出艰难的决定,放弃了原本计划中向南推进的战略目标,转而调整方向,试图向西方突围,以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安全的撤退路线。

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38军防御成功,也预示了美军在三所里战役中的战略失败。在撤退过程中,由于匆忙和混乱,美军留下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物资。三所里的战场很快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散落的武器、弹药箱、破损的车辆以及其他军事物资。

38军的士兵们在战后清理战场时,发现了数不尽的装备和补给品。地面上堆满了从美军手中缴获的物资,其中包括十四辆坦克、两百多门各类火炮和三百多辆卡车。这些装备对于装备相对简陋的志愿军来说,是一次极为宝贵的补给。坦克和火炮立即被送往后方进行修复和改装,而大量的卡车则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机动能力和后勤支持能力。

在三所里战役中,38军展现了高度的战斗技巧和出色的战术执行力,据统计,他们在整个战役中共歼灭了万余名敌军。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战斗的激烈程度,也证明了38军及其所属部队的英勇和坚韧。

战后,当副军长江拥辉在战场上巡视这一壮观的战果时,他对于这次意义重大的胜利感到震撼。他在军旅生涯中见证了无数战斗,但如此规模的战果在他的记忆中仍属罕见。面对满地的缴获物,他不禁发出感慨:“我从戎数十年,这可真是人间奇景。”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这一历史时刻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整个38军对这一成就的自豪感。

参考资料:[1]志愿军: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J].政工学刊,1993(4):45-45

3 阅读:1560

历史海大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