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手段,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
3 月 24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为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状态,充分满足不同参与机构的差异化资金需求,自本月起,中期借贷便利(MLF)将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操作。

紧接着,2025 年 3 月 25 日(周二),央行开展 4500 亿元 MLF 操作,期限为 1 年期。而本月 MLF 到期规模为 3870 亿元,此次操作实现净投放 630 亿元。
这是自 2024 年 7 月以来,MLF 首次实现净投放,清晰地展现出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引发了金融市场、学界以及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其背后所释放出的重要货币政策信号值得深入探究。
MLF 调整的具体内容中期借贷便利,因其英文缩写 “MLF”,被大家亲切地称为 “麻辣粉”,它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商业银行通过抵押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优质资产,从央行获取资金的关键渠道。
其中标利率,直观反映了商业银行向央行融资的成本,对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定价有着深远影响。
在以往的操作模式下,银行获取资金的渠道和方式相对固定,MLF 采取单一中标利率模式,使得众多中小银行在获取央行资金时面临诸多限制。

而此次将 MLF 调整为美式报价,即“多重价位中标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在新机制下,对资金需求更为急切的银行,能够在符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适度提高报价。
以某省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例,在过去由于无法参与 MLF 操作,其主要依靠高成本的同业拆借市场获取资金。
新机制实施后,该银行通过合理报价成功从 MLF 获得资金,融资成本显著降低。这一变化,让众多中小银行获得了参与 MLF 的机会,彻底改变了过去中小银行难以从中受益的局面。

与此同时,MLF 利率的政策属性彻底退出,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早在去年 7 月,央行就前瞻性地将 MLF 的操作时间调整至 LPR 之后,为货币政策的进一步调整预留了长达大半年的缓冲期,让市场主体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政策变化,降低政策调整对市场的冲击。
释放的货币政策信号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体系较为复杂,存在短端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与中端的 MLF 利率等多个政策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此次 MLF 调整为多重价位中标,不再设定统一的中标利率,这一举措如同一场及时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调整后,政策利率体系得到简化,7 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的地位进一步明确。

以过去一年的市场数据为例,在 MLF 调整之前,短端利率向中长端利率传导时存在一定的时滞和偏差,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实体经济。
而调整后,短端利率向中长端(如 LPR、存款利率)的传导变得更加顺畅,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得到优化,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正从传统的 “数量型” 向更具市场化特征的 “价格型” 加速转型。
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对银行而言,尤其是中小银行,采用多重价位中标模式后,MLF 资金成本将整体下降,这无疑是一大利好。
在过去,中小银行由于规模较小、信用评级相对较低等原因,难以参与 MLF 操作,主要依赖同业存单进行融资。据统计,在某些时期,同业存单融资成本比 MLF 融资成本高出近 1.5 个百分点。
在新机制下,中小银行能够通过提高报价从 MLF 获取资金,且融资成本相较于同业存单大幅降低。这不仅显著增强了中小银行的资金获取能力,还有助于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提升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为 LPR 下调创造条件
此次 MLF 的调整,为 LPR 尤其是 5 年期 LPR 的下调创造了充足的空间。随着 MLF 利率的调整和市场利率的变化,如果 2025 年第五期 LPR 出现单独下调,房贷利率有望进一步降低。
以某一线城市为例,房贷利率的降低将有效减轻购房者的还款压力,刺激房地产市场的交易。
这不仅有助于提振房地产市场,还能带动建筑、装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起到积极作用。

当银行的成本降低后,银行有更强的动力和更多的资源向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以某制造业企业为例,在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后,该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贷款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MLF 回归到提供中期流动性的本质功能,通过市场化报价有效防止资金空转。
这使得货币政策更加灵活,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从传统的直接控制逐步转向相对市场控制,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对 MLF 的此次调整,是我国货币政策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重要举措,从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释放出积极信号。
后续,市场各方将密切关注这些政策调整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的实施效果,以及央行在未来为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采取的新举措。
文本素材来源@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