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之槟城掠影

当康住钦山 2021-12-12 14:31:00

正月出门到如今

衫裤着烂几下身

一心赚钱归家使

不知惹债又上身

一首《南洋吟》,道出海外游子的多少心酸事;

一段下南洋的移民史,装载着多少不为现代人所知的跌宕起伏;

他们远渡重洋,背井离乡,在千里之外的南洋大地,开疆扩土;

昔日过番客们血与泪的交融,成就了今日熠熠生辉的南洋;

这一站,我们来到了槟城,看一看华人祖先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创造出的累累硕果。

传承

如果说是谁见证了历史,谁又将见证历史,华人宗祠必当仁不让;

两百多年前的槟城港拥挤不堪,万余名华工聚集于此,人头攒动,这里是贩运契约华工的中转站;他们或被转送到暹罗和苏门答腊等地区,或留在当地,准备在此开天辟地。

当时的槟城,有着肉眼可见唾手可得的财富,更有为了争夺财富而形成的各种割据势力;

当时的华工,或只身一人,或三五成群,为了生存,栖身在或以血缘关系或以地域划分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公司下面,这些公司的中心就是祠堂。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宗亲观念,深厚的乡土情结,让祠堂在槟城生根,让在异国如浮萍般的游子们得以栖息依靠,得到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远离故乡的撕裂感被消减。

林立在槟城各处的祠堂,有的金碧辉煌彰显宗族地位,有的百年延续香火不断;而最令人动容的,却是传承。

槟城历史最悠久古老的邱氏宗祠,也许是对“传承”最好的诠释。

祠堂雕梁画栋,保存完整,中国匠师留下的艺术精华,传承至今;

宗祠外墙栩栩如生的雕刻,忠孝节悌赫然在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历代祖先的灵牌依次排列,供后世祭拜,中国人的“根”文化,历代相传;

而后世之人所上之学所处之位也被记录在案,有迹可循,同姓之人一脉相承,血缘亲情,永不淡薄。

融合

两方汇聚并存,必然会衍生出一种特有的文化;

土生华人,将马来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特有的峇峇娘惹文化。

而槟城的娘惹博物馆,可以让你身临其境的了解这种融合文化的特征。

华人的建筑风格,吉祥寓意的花鸟鱼虫装饰屋梁,却配以南洋普遍的芭蕉天窗;

屋内中式屏风精雕细琢,南洋格调的玻璃窗点缀其中,几处中西合璧的餐桌,多文化交融毫不违和。

这座百年古宅里,上千种珍品收藏其中:结合了华人和马来人美感的娘惹服;象征着娘惹女子心灵手巧的珠绣鞋;中华民族传统婚礼中的凤冠霞帔,黄金饰品……

文化交融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孕育出另一种传统,取其精华并传承后世,历久弥新……

这种融合,也体现在宗教建筑上;

槟城的极乐寺,融合了中泰缅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说它五彩斑斓并不为过;

7层万佛宝塔类似传说中的雷峰塔,却是三国风格相结合的30米高的宝塔,万佛藏于其中,为苍生祈福;

全世界最大的室外观音像屹立鹤山,神圣庄严,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而在槟城市中心,多宗教并存,给这个城市增添了多元化的韵味。

也许,宗教信仰,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融合体……

爱国

如果说宗祠是继承发扬,张弼士故居则记载了一代华侨的奋斗史和浓浓的爱国情怀。

从身无分文的学徒到南洋首富;从逃荒求生存到建造出中国第一家葡萄酒厂,爱国侨领张弼士,年少时奋发图强,功成后报效祖国。

蓝屋是张弼士任槟城领事时建的一座豪宅,如今的蓝屋,是酒店亦是历史,里面记载着张弼士的奋斗故事和蓝屋的百年历史。

秉持实业兴邦,创办百年品牌张裕酿酒公司;

心忧天下,百万白银赈济黄河灾民,八所华文学校矗立新马。

“吾生为华人,当为中华民族效力”

今朝

如今的槟城,华人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历经几百年的洗礼,现代华人的生活早已回归平静;俏皮的壁画街,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壁画,成了现代槟城的文化名片;

阿江包记热腾腾的叉烧包加上一碗甜豆浆,完美的早餐组合;

街头小贩还在闲聊,可把想要买零食的姐弟俩急够呛,乐坏了房顶上的两个老头儿……

打扮完毕的小娘惹们,美得连猫咪都要瞪大眼;

“你倒是快跑啊!!!我快拉不住啦~~~”

“看我这特异性新款口罩酷不酷?!”

而那一条条老街,一栋栋老式建筑,始终在讲述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站在昏黄的灯光下,追忆祖先的峥嵘岁月,寄予厚望于世代子孙;中华一脉,永不间断……

1 阅读: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