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辉(化名)今年38岁,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也是父母和妻儿眼中的顶梁柱。平日里他工作繁忙,加班成常态,偶尔感到口渴、乏力,也只是当成“累到极限”,硬撑过去。
直到去年深秋的一天,加班到深夜,张光辉在公司喝下第三瓶功能饮料后,回到家竟然觉得胸闷气短、手脚发麻。他以为是熬夜低血糖,吃了碳水化合物后才好转。妻子看他总是口干多饮、晚上频繁上厕所,劝他去医院抽血检查。第二天体检报告出来,空腹血糖7.2mmol/L,糖耐量试验也在糖尿病前期边缘。医生提醒他:“已有糖耐量减退,需警惕发展为2型糖尿病。”
可张光辉因为没明显症状,也没当回事,只是偶尔把药屯在家里,平时还是爱吃宵夜、不忌口。到了今年年初,他在晨跑时突然出现心慌、出冷汗,急忙送医,才发现血糖飙升到16mmol/L,伴有轻度酮症。医生叹息道:“你的胰岛β细胞已经受损不小,若再不控制,很可能出现并发症。”此刻,张光辉才懊悔不已:要是当初就认真对待血糖变化,也许能避免这场危机。

一、不少人的糖尿病,都是“吃”出来的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全球约有5.37亿成年人患糖尿病,其中大多数属于2型糖尿病,且发病年龄逐年年轻化。为何这么多人一旦被诊断,就已是中晚期?这与我们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高热量、高脂肪饮食
外卖、甜点、油炸食品成为常态,摄入过多精制糖与饱和脂肪,无形中加重胰岛负担,促使胰岛素抵抗。
缺乏规律运动
久坐办公室,缺少体力活动,导致肌肉对血糖的利用率下降,血糖更易在体内滞留。
熬夜与精神压力
长期加班导致睡眠不足,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升高,进而干扰胰岛素分泌和作用。
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酗酒等,都会加剧胰岛功能损伤和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为糖尿病并发症埋下伏笔。
要想避免糖尿病“悄悄来袭”,首先要从日常饮食与作息做起,控制血糖最关键。
二、3大“求救信号”,当心糖尿病找上门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以下三种异常,务必要警惕血糖升高的可能,及早就医:
口渴多饮、夜尿增多
血糖升高会带来渗透性利尿,导致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口干舌燥却越喝越渴,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增多。

无故体重下降、乏力
胰岛素不足使得机体无法有效利用血糖,只能分解脂肪、蛋白质供能,短时间内体重下降,且常感倦怠无力。
视力波动、伤口愈合缓慢
高血糖会损伤微血管,导致眼球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引发视力忽近忽远;同时伤口难以愈合,也是血糖控制不佳的重要信号。
若出现以上任何一项,都应及时测血糖,并咨询专业医生,切勿自行盲目用药。
三、糖尿病如何防范?从这4点做起
糖尿病虽可怕,但可防可控。只要从下面四个方面下功夫,就能大大降低发病风险或延缓病程:
科学膳食,均衡营养
少吃精制糖和高脂肪食品,多摄入全谷物、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少量多餐,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血糖平稳。
坚持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配合2次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
规律作息,减轻压力
保证每日7—8小时高质量睡眠;学会运用放松技巧(如正念冥想、深呼吸),降低皮质醇水平,保护胰岛功能。
定期监测,遵医嘱用药
有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者,每年应做一次血糖筛查;若确诊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务必按时服药并随访,切勿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在于血糖升高,更在于并发症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侵犯。一旦出现以上“求救信号”,请务必重视并及时就医。及早干预,才能守护你的健康与家庭幸福,不要等到代价沉重时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