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到群,读《群众: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

河边有只象 2024-07-22 16:01:46

要说群众,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非常熟悉的词汇,一来是媒体上最常用的词汇之一,二来还是成长过程中会用到的词——政治面貌。

群众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我们熟悉的《荀子·劝学》里面,只是这段我们一般不怎么会接触: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这里的群众一般会被解释作“人多势众”,也有“群起而攻之”的味道,但是总体而言群众这个词还是偏向“众”,指代的就是一大帮人,而没有进行“群分”,更多是指“一众的众”的意思。虽然我们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可是这个词一直以来都是没有特定的意义。

我们的“脱离群众”——从群众中分离出“群众”带有一定偏向的部分,其实只是近百年来的事情,而且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因为中国近代“群众”的崛起是中国从传统王朝到民族国家转变中最激动人心的核心叙事之一——当群众称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就能实现“群众移之”。

所以今天就来聊聊这本《群众 :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

全书重点从文学、革命哲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重新勾勒出现代中国“群众”话语的脉络,思考现代群集想像的许诺和羁绊。探索知识分子与“群众”的相遇和融合,重审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核心问题。

首先要说的就是这个书名,虽然作者自己翻译的,但是意思全都改了,Revolutionary Waves: The Crowd in Modern China反正大象是不懂怎么翻译成现在这个样子,只能说还好这是作者自己翻译的,不然真的对于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异真的不敢想象。

正如“群”字的另一个写法——羣,群众要想成为一个带政治色彩的词汇,要参与到政治中去需要一只“君羊”,需要有人带头!当时的知识分子既希望可以“从群众中来”——得到群众认同,又希望可以“到群众中去”——成为群众的领头羊。

对于他们来说,人群既是现代性的迷人表现,充满了政治改革的潜力,同时也是社会无序和道德堕落的令人深感痛苦的标志。这种困境迫使他们不仅要理解群众、融入群众,还要发现引导群众的手段。一面是去个人化的渴望,一面是个体自我的顽固坚持,作者通过探索这二者间的辩证关系,为解读现代知识分子们如何构想集体能量的爆发以及自身在这种爆发中的位置提供了线索,凸显了自我实现与自我否定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不得不说,对于大部分普通读者而言这些内容可以说是既高深又有趣——将作为社会知识生产者的知识分子与作为社会想象创造者的作家结合起来研究,特别是在我们普遍更注重“英雄式宏大叙事”,群众的作用更多只是一个“口号”,在学术上更多选择忽视。除了传统,还因为什么造就这样的语境呢?这也是作者想去探讨的。

在今天,知识份子多少在“脱离群众”,这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而且也不再是知识份子关注的对象。这是无奈,也是现实,特别是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民粹主义”,这本更值得我们一读。

最后还是那句话,跟大象一起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