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冤的皇帝,人送外号“蟋蟀天子”,是如何成为一世英主的?

易梓轩丫 2025-03-21 15:54:31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朝有一位皇帝,他的名字叫朱瞻基。提到他,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蟋蟀天子”这个略带戏谑的称号,但实际上,朱瞻基的一生远非如此简单,他在明朝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瞻基出生于建文元年(1399)2月的北京燕王府。据《明史》记载,他出生之时,燕王朱棣梦到朱元璋把一个玉圭交给他,让他传给自己的孙子。玉圭在古代是祭祀天地时帝王专用的礼器,这一梦境似乎预示着朱瞻基的不凡。虽然有野史称朱棣因这个梦才决心反抗朱允炆,但这显然是后世为美化朱瞻基而编造的故事。不过,朱棣打进南京登基为帝后,作为皇长孙的朱瞻基确实备受关注。

永乐九年(1411),12岁的朱瞻基开启了他人生中的重要经历。这一年,朱棣命令兵部挑选良家子弟供朱瞻基随从进学、学习武艺。《双槐岁钞》记载:“太孙学问之暇,讲习武事,自是时常出猎。”这表明朱瞻基开始接触田猎活动,而这一活动也成为了他日后痴迷田猎的重要开端。不仅如此,自1411年之后,朱棣每次出征蒙古都会带上朱瞻基。少年朱瞻基就这样在战场上历练,逐渐成长为一个战争老手,这也为他日后热衷于离开北京,远至居庸关游猎埋下了伏笔。

朱瞻基登基后,每年都会组织皇子皇孙在北京郊外的南苑(又称南海子)开展田猎活动。他养成田猎爱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他在当皇孙时,大臣们常常规劝他不要沉迷田猎,登基后他便有了报复性田猎的心理,正如谈迁在《国榷》中所说:“宣皇好猎,宫僚屡忤,及正大宝,阅边谒陵……咸顺旨扈从。”另一方面,朱瞻基认为田猎有助于提高下一代的武艺水平,并且能让他回忆起战场的军旅生涯。他还为此写了许多诗赋纪念田猎活动,在《明宣宗御制集》中以田猎为名的诗赋比比皆是,像《雪晴观猎》《清河道中小猎》《平原猎骑赋》等。

朱瞻基除了田猎,对蹴鞠、马球这两项体育活动也充满热情。蹴鞠,这种古代的足球运动,虽然在规则上与现代略有不同,但踢法相似,在当时也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运动。据《明宣宗实录》记载,朱瞻基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和宫内侍臣蹴鞠。有时候,他找不到合适的对手,竟然想方设法从民间寻找高手,然后逼迫他们净身成为太监来陪自己踢球,其狂热程度与现代世界杯上的资深球迷不相上下。

马球在唐朝就极为盛行,在唐代的文人诗作和墓葬壁画中经常出现。朱瞻基的马球瘾是永乐帝培养起来的。永乐十一年(1413)的端午节,永乐帝举办马球赛,当时年仅16岁的朱瞻基亲自下场参赛,他屡射屡中,惊艳全场,这或许就是他热爱马球的重要原因。

除了户外运动,朱瞻基还喜欢小宠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朱瞻基画作显示,在宣德元年(1426),他养了两只小狸花猫,并为它们绘制了一幅生动传神的画作,描绘了小猫在后宫花园湖石下嬉戏的场景。公元1427年,他又为自己养的两条小狗画了一幅画,小狗脸细长,有点像西亚、欧洲进口的狗种。

然而,在朱瞻基众多的爱好中,斗蛐蛐无疑是最受争议的。北京周边的土质不佳,难以诞生优秀的蛐蛐。于是,朱瞻基派太监下江南寻找好蛐蛐。明代王世贞编纂的《弇州史料后集》记载,他还下令让苏州知府况钟给他弄来好蛐蛐,甚至直接给苏州知府下达了“给朕弄来1000只好蛐蛐”这样极为荒唐的指标。虽然这一命令是秘密下达的,但如此庞大的蛐蛐数量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百姓们都知道皇帝的这个需求,于是民间兴起“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的歌谣。

更令人痛心的是,地方小吏为了满足朱瞻基的需求,用骏马换取蛐蛐,却被妻子不小心放跑了。妻子害怕自杀,丈夫看到后也因悲伤和害怕而自杀。这件事被明代吕毖记录在《明朝小史》中:“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觅得其最良者……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明清两代也因此出现了大量野史、笔记小说抨击朱瞻基罔顾人命,他的“蟋蟀天子”“促织天子”的称号也逐渐流传开来。不过,现代考古发掘出明朝宣德时期官窑中的大量精美蟋蟀罐,这无疑证明了朱瞻基对蛐蛐的喜爱。

尽管朱瞻基有这些看似荒唐的爱好,但他在治国理政方面却有着非凡的成就。

在解决藩王与内政革新方面,朱瞻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明成祖朱棣虽然在军事和外交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他的扩张政策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到他统治末期,出现了类似汉武帝统治末期的情况,百姓不堪重负,国库空虚。明仁宗即位后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他在位不足一年就去世了,这一重任落在了朱瞻基身上。

朱棣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突出,企图效仿李世民夺取皇位,但因朱棣的压制,被发配到山东乐安城。明仁宗去世后,朱高煦截杀从南京赶回北京的朱瞻基,但朱瞻基早有防范,成功登基。朱高煦随后拼凑大军争夺皇位,朱瞻基则亲征山东,轻松消灭了朱高煦的军队。借着这个机会,他进一步削弱藩王力量,将藩王军队从万把人削减到几百人,极大地打击了藩王的抵抗意志,稳定了局势。

在内政方面,朱瞻基确立了内阁 - 司礼监辅政体制。他赋予内阁票拟权,让内阁有权自行决定政务再上呈皇帝批准;同时将批红权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这样一来,皇帝只要控制好宦官,就能间接操控内阁,加强了皇权专制。在位期间,他信任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又用司礼监牵制大臣,实现了文臣与皇权的平衡,使得明朝中央政局稳定。

地方层面,朱瞻基注意到流民泛滥的问题。由于朱棣统治晚期百姓不堪重负,税收混乱,贪腐横行。从宣德五年(1430)开始,他陆续派于谦等人担任巡抚,总督税粮。巡抚一般管辖几个省份,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有利于解决地方流民和官员腐败问题。这些巡抚的巡查时间较长,少的八年,多的长达二十多年,迅速缓解了地方乱象。

此外,朱瞻基还开展了明朝版的“打老虎”运动。宣德初年,左都御史刘观在监察机构一手遮天,办理了许多冤假错案。朱瞻基登基后,任用杨士奇等人,查清刘观罪证,将都察院中30名与刘观勾结的御史全部罢免。

朱瞻基在外交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举措。朱棣时代,明朝不断对外扩张,安南战争就是典型例子。安南在今日越南共和国一带,北宋时期就独立且有自己完整的行政和文化系统。朱棣却想将其纳入明朝版图,虽然在他在位时可以压制安南人的反抗,但安南人的抵触情绪一直存在。朱棣去世后,安南叛乱不断,明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朱瞻基意识到无法在安南维持统治后,果断改变策略,边打边谈不成后,干净利落地承认安南独立,将明军撤出,这一举措标志着明朝外交政策从“开拓、进取”转变为“稳健、保守”。

在对蒙方针上,朱棣多次远征漠北打击蒙古势力,但蒙古人无法被彻底消灭。到了宣德时期,蒙古人依旧活跃在北部边疆。朱瞻基不再主动出击,而是派遣大将在北方和西北方向构筑坚固防线,恢复军屯,推出以“保境安民”为主旨的边疆战略。

朱瞻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小养成的娱乐爱好,在登基后虽利用国家权力满足自己,但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成就不可忽视。他解决了藩王问题,改良了内阁体制,发起了“清朗行动”,让明朝吏治清明;在外交上收缩战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国内事务。他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只专注于朝政、毫无娱乐的皇帝,但他却是一位能在复杂局势下平衡好个人爱好与国家治理的贤君。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被野史和笔记小说蒙上了一层略带戏谑的面纱,但当我们深入探究他的统治时期,就会发现他是一位少见的贤君,在一代不如一代的朱家子孙中,他确实鹤立鸡群。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