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岛楼市坊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
去年至今,销售去化速度最快的楼盘,是老四方板块的通和启章,从首开到基本售罄,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而且价格卖得也贵,没像周围其他几家央企盘那样搞降价促销。
但是,这种说法,经得起推敲吗?通和地产在青岛的第一个楼盘——通和启章,不降价售罄的“奇迹”,让这家青岛地产圈的“新兵”信心爆棚。而现在,通和的第二个盘——通和悦章也即将开盘,它能否复制前者的“成功”,还是会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市场狠狠“打脸”?现实或许要泼一盆冷水——这一次,可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加持了。
1、
售罄背后的真相:错把市场宠爱当能力?
提到市北老四方板块的通和启章,总有人认为它是青岛楼市的一匹“黑马”,在其他央企楼盘纷纷降价促销时,它却以高价售罄,简直刷新了青岛楼市的想象。然而,稍微深究一下就会发现,这所谓的“奇迹”并不完全归功于开发商的能力。通和启章项目地处市北区老四方商圈,这个区域以低密度小高层和改善型产品为主,靠近成熟的四方利群商圈和便捷的交通地铁线,吸引了不少地缘购房者。这个“售罄”的背后,与其说是开发商本身的实力,不如说是市场红利的体现。因为盘子小,对于一个人口密集的老城区来说,供不应求的现象并不意外。
▲通和启章实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容积率2.0的通和启章,凭借其不错的位置、配套和户型建面117~143㎡的产品定位,以小高层3.1万、洋房3.5万的价格,收割了一拨改善型购房者。通和启章总共才212套房子,卖了一年多,还剩数十套房源待售,说售罄,其实也挺牵强。
通和启章的售罄,更多是赶上了天时地利,属于“地段好、房子稀缺、供应少”。简单来说,通和启章就是一场依赖地缘的“命中注定”之作,市场的宠爱并非对开发商能力的真实认可。试想一下,如果换一个更具实力的品牌开发商来做,这个项目的售价肯定会更高,售罄的速度也会更加惊人。
2、
通和悦章能否延续“售罄”奇迹?挑战在所难免
通和悦章,这个承载着通和地产第二次出征的项目,是否具备启章那样的条件?显然没有。与通和启章相比,通和悦章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和购房人群。
去年10月,通和地产以楼面地价9920元/㎡、总价10.54亿元,竞得市北区广昌路以西、瑞安路以南、瑞昌路以北地块,项目规划拟建8栋18~28层高层住宅、1栋办公楼,总建筑面积147178㎡,其中住宅建面89481㎡,容积率3.13,绿地率30%,停车位1212个。
▲通和悦章鸟瞰图
首先,从产品规划和区位来看,通和悦章面临的挑战就相当明显。项目所处地段,最明显的标签是湖岛和瑞昌路,周边并没有成熟的商圈支撑,城市界面和配套环境都比较落后,在学区、交通、医疗等重要配套方面,通和悦章并无优势。更致命的是,项目的容积率高达3.13,密度相对较高,而且与邻近的海信湖岛世家等高品质楼盘的二手房,形成了强劲的竞争。
▲通和悦章户型图
其次,悦章的产品本身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开发商推出的99㎡和119㎡户型,虽然强调赠送面积和得房率,但其实户型设计有不少令人诟病的地方。特别是99㎡的1.5卫设计,有点尴尬了,从尺寸2.9X1.75米看,其实就是一个正常的卫生间尺寸,不过就是在原本就不宽敞的空间内,强行增加了一个马桶而已,尴尬的布局让人很难找到满意的使用感。这种平平无奇的设计,在如今青岛楼市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想要脱颖而出实在是难上加难。
▲通和悦章工地实景
再者,通和地产因为通和启章的“成功”而信心爆棚,是否会在定价上再次冒险?这点值得深思。面对老四方的诸多竞争对手,通和悦章若想延续不降价“售罄”的神话,可能性真的不大。
3、
被打脸的可能性有多大?市场已经在“投票”
从目前青岛楼市的整体环境来看,通和悦章复制启章“售罄”奇迹的难度不小。实际上,购房者已经变得越来越挑剔,市场的分化也愈加明显。与悦章同属老四方板块的众多楼盘,很多开发商都在用降价和促销手段抢占市场,惨烈的价格战已经打得此起彼伏。
▲通和悦章合成鸟瞰图
而通和悦章,作为一个刚需定位的高层项目,总共810户的体量,几乎是通和启章的四倍,它已经无法依靠“稀缺性”来引发购房者的抢购。再加上项目中混有一栋楼(9号楼)的安置房,居住品质和定位的拉低,这一切都在削弱它的市场竞争力。如果悦章还像启章那样自信满满地定高价,那它被打脸的可能性就相当大。
▲通和悦章沙盘
通和悦章项目总共9栋高层,但是沙盘上却仅排布有3栋高层,其余楼座被刻意矮化,只能说,这家开发商是懂如何拿捏购房者的,也是懂流量的——变相引战青岛楼市自媒体之间对立攻讦,盘外招不少。
在青岛楼市,像通和悦章这种产品力欠缺、区位和配套都无明显优势的楼盘,想要在竞争中突围,除了寄希望于运气,恐怕更要面对市场的无情考验。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想在老四方这片激烈竞争的土地上“一枝独秀”,几乎是不可能的。
▲通和悦章售楼处
▲网友对通和悦章的评论
通和悦章能否再次创造“奇迹”,还是会在现实面前被狠狠打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而购房者们,也许最好的策略就是静观其变,等待这个新盘被市场检验后,再做出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