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海外用户发现,自己购买的 iPhone 16e 包装盒上印着 “Assembled in Brazil”,型号结尾也变成了 “BR/A”。此前 iPhone 16 系列主要由中国(占比约 60%)和印度生产,巴西制造的 iPhone 16e 尚属首次出现。巴西电信监管机构 Anatel 的文件证实,苹果已在当地启动 iPhone 16 系列生产,富士康也计划扩大巴西工厂规模。
从政策层面看,巴西对进口手机征收 10% 的关税,而本地生产的产品可享受免税待遇。这一政策直接推动苹果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巴西。值得注意的是,巴西是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的核心国家,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其生产的 iPhone 可更便捷地进入阿根廷、乌拉圭等邻国市场。例如,南共市与新加坡签署的自贸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巴西制造产品的出口优势。
苹果的供应链转移也不是一天两天。近年来,苹果加速向印度、越南、巴西等国分散产能,以规避单一市场风险。数据显示,印度生产的 iPhone 占比已从 2020 年的 1.3% 提升至 2024 年的 25%,而巴西的产能扩张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在苹果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不过,中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依然显著:苹果全球 200 家核心供应商中,超过 80% 在中国设厂,且中国在高端芯片、精密制造等领域仍占据关键地位。例如,iPhone 16 的 A18 芯片由台积电代工,而台积电的主要产能仍集中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消费者对巴西制造的 iPhone 接受度如何?目前市场反馈有限,但历史案例显示,供应链转移可能引发质量担忧。例如,2015 年富士康在巴西生产的 iPhone 5S 因品控问题导致售价过高,最终未能打开市场。不过大家不用过分担心,巴西制造的 iPhone 16e 目前仅限于基础款机型,高端 Pro 系列仍依赖中国生产。
总的来说,苹果供应链的分散化对我们国内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低端组装环节的流失可能影响就业和出口;另一方面,这倒逼中国向高端制造升级。数据显示,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4 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 3 万亿元,国产芯片自给率提升至 25%。这种产业升级,使中国在苹果供应链中的角色从 “制造中心” 向 “创新中心” 转变。例如,中国供应商已参与 iPhone 16 的屏幕、电池等核心部件研发,而非单纯的组装。
PS:巴西制造的 iPhone 16e 的出现,标志着苹果供应链战略进入新阶段。这一变化既是应对关税和地缘政治的务实之举,也是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的缩影。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持续突破,将决定其在未来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而消费者,将在价格、品质和产品多样性之间获得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