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临终前要求把骨灰撒在大寨,有人却说:这是拍马屁

帝哥说史 2024-11-23 12:22:15

1978年4月,86岁的郭沫若已经病危,他把妻子于立群和几个子女叫到身边,留下了最后的遗嘱:“毛主席的思想比天高,比海深。照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就会少犯错误。对党的关怀,我特别感谢,我在悔恨自己为党工作得太少了。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骨灰撒到大寨,肥田。”

郭沫若

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病逝,6月18日,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行了追悼会。6月20日早晨,于立群和子女及少数工作人员,护送郭沫若的骨灰乘飞机飞往大寨。

飞机起飞前,于立群出于对当地群众的尊重,专门给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发电报致歉,并告知飞机即将飞临大寨土地上空撒骨灰。没想到这一举动竟惊动了大寨上千人,群众们在郭凤莲的率领下,聚集在虎头山迎候,出现这种场面,是于立群始料未及的。早上7点10分,飞机飞临大寨土地的上空,低空盘旋三周,撒完骨灰后离去。

郭沫若是四川乐山人,为什么他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在大寨呢?这就要提到一段往事了。

1964年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长篇通讯《大寨之路》,并配发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这年年底,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我们这几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坚决执行自力更生方针的结果”时,专门举了大寨大队的例子。作为大会执行主席之一的郭沫若,自然对大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和郭沫若

1965年12月初,73岁的郭沫若亲自来到大寨参观,此时的北方已经非常寒冷,但经由大寨人发扬愚公精神、连续奋斗12年所营造的一块块人造小平原层层展现在郭沫若眼前时,他的心灵被震撼了。当郭沫若听到大寨人在大灾三年“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和“三不减”(不减向国家的销售粮、不减集体的公积粮、不减社员的分配粮)的事迹介绍之后,他更是感到钦佩不已。

郭沫若结束参观后,专门写了一首五言古体诗,以示自己对大寨的敬意: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

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

狼窝变良田,凶岁夺大熟。

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郭沫若为大寨的题词

死后不留骨灰,则是郭沫若在1943年就提出的观点,当时媒体报道了福建省立医学院的一位教授,为了做人体实验研究,发掘了一座公冢,被认为是“科学与道德的搏战”,还被告上了法庭。郭沫若得知此事后,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死的拖着活的》,他认为这位教授的做法很对,因为埋葬的方式早就应该改革了,因为坟山和义冢太多,简直是死人在和活人争夺世界。文章中说:

埋葬法应该加以改革,总是一件值得大声疾呼的事。至少关于我自己的事,我总可以预行定下遗言:

将来我如果是死在故乡,

我绝对不愿意我的家属或朋友把我土葬。

烧成灰,多干脆!起码还可以替中国的国土施肥。

再不然送到医科大学去解剖,

还可以让亲爱的学生们朝夕摩挲。

后来郭沫若果然也兑现了自己的遗言,有人认为:“郭沫若遗言,骨灰撒大寨,表现了他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极大关注。”

晚年的郭沫若

但仅仅几个月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1979年春,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学会理事长杨显东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对大寨提出了尖锐批评:“我认为动员全国学大寨是极大的浪费,是把农业引入歧途,是把农民推入了穷困的峡谷。”杨显东的发言赢得了参会人员热烈的掌声。

1980年6月,社会上对大寨的批评更多、更强烈。郭凤莲利用赴京出席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议的机会,找邓小平诉苦。邓小平听完郭凤莲的哭诉后,安慰她说:“第一,大寨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应该学;第二,‘全国学大寨’学走了样,走了极端;第三,大寨自身也走了极端。”

对于郭沫若将骨灰撒在大寨,此时也有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我沉重地叹息自己曾经那么倾倒的文豪,临终时留下一个拍“舵爷”马屁的遗嘱——骨灰不埋在生他养他的桑梓乐山,硬要撒到与他自己毫不相干,已经摇摇欲坠的大寨旗杆之下!

郭沫若和于立群

1992年9月,在郭沫若诞辰100周年之际,大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给郭沫若的子女和中国科学院发函说:

为了表达大寨干部群众的心愿,纪念郭老诞辰一百周年,我们现在正着手在虎头山上给郭老修建一个汉白玉纪念碑,并定于十一月六日(郭老诞辰日)举行揭碑仪式,特请届时光临。

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对此感到非常为难,因为郭沫若不保留骨灰,就是为了改革丧葬的方式,大寨村在虎头山上竖立纪念碑,也违背了他的遗言。最终工作人员和郭沫若的子女商量后,给大寨村回函,希望停建纪念碑。但此时大寨村已经把纪念碑建立起来了,并竖立在了虎头山上。

大寨村为郭沫若建立的纪念碑

郭沫若提倡用骨灰肥田,是为生存者服务,是不愿意“死的拖着活的”。斯人已去,无法料到会在大寨建立纪念碑,更无法料到由此而产生的议论,对郭老的遗愿,我们应该表示尊重。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