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

鬼鬼电影了解 2023-10-17 21:21:07

从220年曹丕建魏到589年隋朝完成统一,这段时间被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送最繁华的时期。由于长时间的封建迷信和连绵不断的战争,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大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从统一到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经济,北朝的科技文化。

1.三国分立(220年~280年)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史称“官渡之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曹操统一北方后,想乘胜统一全国。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大军,史称“赤壁之战”,这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自称皇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史称蜀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后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曹操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持续不断,但是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相比东汉末年无数军阀割据混战的纷乱局面,三国鼎立的局面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2.晋两的建立

263年,魏出兵灭蜀。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派兵灭吴,统一南北。晋惠帝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互相交织,社会动荡,匈奴贵族刘渊趁机起兵。316年,匈奴兵占长安,俘虏了西晋的皇帝,西晋灭亡。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

3.淝水之战

4世纪后半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前秦出兵伐晋,在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东晋谢石、谢玄败苻坚于淝水,最终东晋仅以8万军力大胜80余万前秦军。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战争。淝水之战后,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固,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侵,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对于前秦来说,这场战争促成了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战后不久前秦的统治就被瓦解。

4.南北朝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称皇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刘宋以后,南方又先后历经了齐、梁、陈三朝,都城均建在建康,历史上把这四个朝代称为“南朝”。与南朝同一时期,北方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了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和西魏又各为北齐和北周所代替,北方的这五个朝代总称为“北朝”。北朝和南朝同时并存,合并起来称为“南北朝”。

5.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他们在反抗各族统治者压迫和剥削的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和友谊。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统治者接受一些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了改革,比较重要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魏孝文帝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接受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农民生活相对稳定。他所采取的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1.屯田制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吴、蜀两国也效法曹魏实行屯田。这样,屯田制成为三国时期招抚流民、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屯田制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将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江南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远比黄河流域落后。三国时期,江南的农业生产虽然有所发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很多土地没有开垦,农作物产量很低。西晋末年,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南朝的一些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生产,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开辟出大片良田,水稻培植技术有了提高,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普遍使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隋唐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数学

祖冲之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他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1 000多年,这项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唐朝国学曾经将此书定为数学课本。

祖冲之

2.农学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书法艺术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字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

5.佛教与石窟艺术

随着佛教的传入,我国的石窟艺术在一些地方逐渐发展起来。北魏前期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北魏孝文帝迁都时开凿的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以及大部分开凿于隋唐时期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成为我国现存石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雕刻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