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首哲理禅诗,首首尽显禅韵,句句治愈心灵,渡人渡己

绮菱评情感生活 2025-04-14 21:27:12

—【01】—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唐·寒山《戒嗔》

心中的嗔怒如暗火,藏于方寸之间,稍有不慎,便燎尽经年修行的慈悲之林。

世人常言修行苦,殊不知最难降伏的,并非外界的风雨,而是心头那一簇无名火。

菩萨道远,非仗剑斩魔,亦非踏云逐日,唯以忍辱为舟,渡尽嗔恨的波涛。

在心中积蓄怒火时,只有“忍辱”才能修正偏离的道路,只有包容才能守住本心的清净。

忍字当头,非怯懦退让,而是以静水之心,照见纷扰背后的空性。

若以怒火为刃,伤的是己身功德;若以慈悲为盾,护的是本心澄明。

烟火人间,处处是试炼。一念嗔起,百障生;一念忍下,万缘轻。

—【02】—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唐·灵澈《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暮年栖山,心若闲云,外事如浮云过眼,一袭麻衣、半席草榻,便可安顿此生,自得其乐。

世人羡隐者清名,口称“不如归去”,却少有人真能抛却朱门酒肉,踏入林间苔径。

休官之语,皆道逍遥自在,多是红尘客的虚妄念想。

细观之下,林泉之间,何曾见得一人真能舍却尘缘,与青山绿水共老?

名利如绳索,缚人心志;尘缘若蛛网,缠人行步。

山寺钟声虽远,听者寥寥;松风明月虽近,拥者寂寂。

所谓隐逸,不在身居幽谷,而在心远浮华。

若心仍系庙堂之高,纵身披鹤氅,亦不过是俗世囚徒。

林下空山,容得下一具草席,却容不下半点未放下的执念。

唯有大彻大悟者,方能挣脱束缚,归隐于林泉之间,与天地同呼吸,与万物共命运。

—【03】—

九里松阴路,青泉映白沙。

谁知三伏暑,小草有幽花。

——宋·释道济《九里松》

九里松径,曲折蜿蜒,浓荫如盖,青泉自石隙蜿蜒而下,白沙沉底,映出粼粼天光。

世人皆畏三伏之暑,避之不及,然盛夏苦热,唯山间小草静默如常绽放幽花,安然无恙。

焦土之上,一茎细草悄然挺立,茎梢缀一朵无名小花,色淡如烟,香微似雾。

炎阳炙烤,它不争不避,兀自开谢。

世人总叹生如蜉蝣,却不知渺小如草芥,亦能在绝境中绽放禅意。

三伏酷暑,原是天地的一场试炼。

若无烈日,何来青松苍翠?若无煎熬,何见草木本心?

人生或许亦是如此,尽管大环境艰难,内心的坚韧与清澈,依旧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04】—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宋·佛印了元《一树春风》

同一株老树,南枝沐暖风,繁花似锦;北枝覆寒霜,花稀叶瘦。

春风本无分别心,奈何南北殊途,冷暖自知,实乃自然之法则。

人生亦如此,同处一世,境遇各异。

春风从西来,枝头残花随风而散,一片向西,一片向东,看似飘零无序,却暗合因果轮回。

西来之意,非关方位,而在无常。

世人总求事事圆满,却不知缺憾本是圆满的倒影。

若悟得南枝北枝皆同根,飞花落叶俱是禅,便知春风从未薄待谁。

寒暖之间,原是心头的妄念在摇曳。

—【05】—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

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

——唐·居遁《偈颂并序》

以野果为餐,以草叶为衣,心若皎月悬空,清明而澄澈,不染尘埃。

此身无念,故无枷锁;此心无涯,故无藩篱,无欲无求,不为外物所累。

世人问:“高士栖于何方?”答曰:“云起处是檐,泉落处是枕,青山叠嶂为墙,绿水潺湲作帘。”

绿水青山,非实指山水之间,乃指心灵之净土。

无论走到何处,心境即是家,心安即是归处。

家非瓦舍,亦非莲台,只在心与天地相融的刹那。

无念非枯坐,无涯非虚空。

当心如明月映照万物,便知一草一木皆是袈裟,一山一水尽是道场。

—【06】—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而今尘尽光生,照破青山万朵。

——宋·柴陵郁禅师《示圆阇梨偈》

吾心深处,藏有明珠一颗,本是光耀十方,奈何红尘滚滚,落满尘埃。

世人奔波于名利场,追逐于爱憎海,将这颗本自澄明的灵珠,锁入贪嗔痴怨的樊笼。

岁月流转,于修行之途,渐悟尘劳之虚妄,拂去心境的蒙尘,恢复内心的光明。

待到尘埃落定,明珠光华骤现,刹那间照彻千山万壑,云霞失色,群星黯然,使天地为之焕然一新。

原来,青山本无遮障,只因心蒙尘翳;光明本在眼前,只需一念觉醒。

照破的不是山峦,是妄念的迷雾;点亮的不是明珠,是久眠的佛性。

—【07】—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宋·雷庵正受《句》

千峰叠嶂,皆共沐一轮孤月,其光皎洁,普照四方;

万户门庭,尽皆同染于春晖之下,生机盎然。

月本无分别心,照临人间皆是平等;春亦无厚薄意,吹拂草木俱是慈悲。

此乃天地之和谐,亦是人心之向往。

江面浮光跃金,千江有千月,月影却非月,如梦如幻;

长空碧净如洗,万里无片云,云天本是天。

世人总爱追问:真月何在?真天何存?却不知水月非幻,云天生灭,皆是自心的倒影。

若悟得千江月影终归一源,万里晴空不离方寸,便知山河大地,无非如来法身;

草木微尘,尽是般若妙谛。

—【08】—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春日百花争艳,繁花似锦,是造化挥毫的画卷;秋夜明月当空,是天地无言的偈语。

夏风穿林,送来清凉如甘露;冬雪覆野,铺就洁白似袈裟。

四季轮回,各有其美,本无美丑之分,唯有心染尘埃者,见春则贪,遇冬则嗔。

人间本无“好时节”,亦无“坏光阴”。

若心头不挂枯荣得失,顺应自然,无欲无求,则花开是禅,叶落亦是禅;

风起是道,雪寂亦是道,便是人间好时节。

所谓平常心,非麻木淡漠,而是以清净眼观万象,以无求心对浮生。

莫问时节冷暖,且看心湖是否波澜。

放下闲事,方能心自闲,享受这人间之美好。

—【09】—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櫱禅师《上堂开示颂》

尘劳是生活的纷扰与困苦,它让人心力交瘁,常常令我们迷失方向。

欲挣脱尘网,非是易事。世人如茧中蚕,明知缚身的是自吐之丝,却难断贪恋温软的痴心。

凡事皆有其常与非常,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修行的路从不平坦。

修行之道,须如攀崖者紧握绳头,稍一松懈,便坠入无明深渊,需全力以赴,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此绳头者,乃修行之决心、毅力之象征也。

梅花香自苦寒,非是天地苛待,而是冰雪磨其筋骨,风霜炼其魂魄。

唯有历经磨难,方能显露真心,成就真我。

枝头那缕幽芳,非因其天生丽质,乃因其历经风霜,傲雪凌霜,方得绽放其无尽之芬芳。

莫怨命途多舛,且看寒梅:若非历尽三冬寂,何来一朝满庭芳?

—【10】—

朝见花开满树红,暮见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宋·释冲邈《翠微山居诗·其九》

晨起推窗,但见花开满树嫣红;暮色归山,唯余空枝寂寂。

花开时,众生争颂其艳;花落时,无人问津残香。

花开花落,乃自然之法则,恰似人生之起伏跌宕,亦人生之常理。然若将花比人间事,则花与人间事一同。

人间事亦如枝头花,荣辱兴衰,皆是因缘聚散。

昨日朱门酒肉,今朝蓬户蒿莱;昔年雕梁画栋,他年终成荒冢。

若执著于盛放时的绚烂,必难堪对凋零时的萧索。

花开花落本寻常,何必悲欣?

且学那老树:开时不傲,落时不哀,只将枯荣付与四时风。

—【11】—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唐·布袋和尚《插秧偈》

插秧,表面是农事,实则是心灵的修行。

在田间地头,躬身插秧,青苗成行,指尖泥水浸润,倒影里竟藏着一片云天。

农人弯腰的刹那,天地悄然翻转——脚下浑浊的泥塘,成了澄明的镜面,映出飞鸟掠过、云影徘徊。

原来低头并非屈从,而是为了看清世界的另一面。

真正的修行,不是逃避世事,而是能够在世俗中保持清净的心态。

能在最平凡的工作中感悟到心灵的清明,那便是“道”的体现。

修行如插秧,退步未必是妥协。

田埂间步步后移,眼前绿意却渐次延展;尘世中放下执念,心头的芜杂反而化作莲池。

所谓“向前”,未必是疾驰猛进,有时退让一步,方见乾坤开阔。

退步并非退却,而是为了更好地稳固内心,进而走得更远、更稳。

水田中的倒影终会消散,但那一刻的顿悟,已在心间种下菩提。

—【12】—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元·清珙《山居》

过去之事,如烟云消散,不必再执念于心,再为之忧伤;

未来之事,如雾里看花,难以预料,亦不必过度思量,提前为其担忧。

唯有把握当下,只有“此刻”才是最真实的存在,方为人生之要义。

智者不溺于已逝之波,亦不困于未至之风,只在梅子黄时,细嗅枝头清芬。

当下是一枚熟透的梅,酸甜自知;是一树盛开的枙,香远益清。

烹茶听雨,扫叶观云,皆可成诗。

昨日之悔如露消散,明日之忧若烟飘渺,唯有此刻檐角滴落的雨声,真实地叩击着青石。

莫问春秋几度,且看梅枙交映处,光阴正酿成琥珀。

—【13】—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宋·释怀深《退步·其二》

万事纷扰,若以退步之心观之,则皆成浮云。

退步非怯懦,乃大智之举,而是将红尘万丈归还给红尘。

卸下冠冕,散开发髻,从此孤云不系南北,野鹤无拘西东,自由自在,此乃人生之至高境界。

松风十里,时来时往,恰似人生之起伏跌宕;笑揖峰头月一轮,则是吾心之豁达与超脱。

世人争渡名利海,他却独钓寒江雪。

峰顶长笑,惊起林间宿鸟,振翅声里抖落半生尘埃。

所谓自由,不在身无枷锁,而在心无挂碍。

偶遇樵夫问路,只指白云深处;夜半对月举杯,邀饮三千星辰。

松涛如梵音,月色似故人,此身虽在人间,魂魄已游太虚。

修行的路,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清明,不在于追求名利和外在的虚华。

—【14】—

声色头上睡眠,虎狼群里安禅。

荆棘林内翻身,雪刃丛中游戏。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宋·释志璇《偈五首·其四》

在声色犬马之场合,世人皆易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若能在喧嚣中闭目睡眠,真正的修行者,是能够在动荡与危机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即使于险恶间趺坐,虎啸狼嚎里,禅者也能安然入定,则无物可扰其心,无事可乱其志。

荆棘林内翻身,雪刃丛中游戏,此乃修行之至高境界,亦是心性之极致体现。

竹影婆娑扫石阶,尘埃不起,因心本无染;月光直透寒潭底,水面无痕,因性本空明。

最深的禅定,不在蒲团之上,而在红尘烈焰中淬炼出的金刚心。

游戏生死,如稚子逐蝶;笑对无常,似老僧观棋。纵使身处阿鼻,亦能步步生莲。

—【15】—

月落庵前梦未回,松间无限鸟声催。

莫言春色无人赏,野菜花开蝶也来。

——宋·饶节《晚起》

残月西沉,草庵檐角还悬着半缕清梦,松林间的雀鸟已催人醒。

山僧拥衾未起,枕畔犹存夜雨敲窗的余韵,而柴门外,野芹花悄然绽破薄雾。

春色何需世人追捧?一朵无名小花,自有彩蝶来赴前世的约。

石径寂寂,不碍幽芳暗度;茅檐简朴,无妨清风叩门。

最深的诗意,往往藏在无人注目的角落;

腐木生芝,断崖吐兰,皆是对天地的无声礼赞。

莫叹知音稀,且看蝶翅轻颤处,春光正与野花共低语。

【免责声明】插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1 阅读:22

绮菱评情感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