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地震,西安有震感

今西安 2023-12-19 14:54:13

12月19日凌晨,西安人们在睡梦中被一阵剧烈的摇晃惊醒。

随后不久,应急管理部网站发布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北纬35.70度,东经102.79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2793米。截至19日上午10时,地震已造成甘肃105人、青海11人遇难,部分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

地震震源在地图上的位置

地震波及到西安,十五年前汶川地震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五个大一统王朝的都城所在地的陕西,在历史上也曾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强震区。陕西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斗争史。

1

商朝倒数第二个国君帝乙执政的第八年(约公元前1094),岐山发生了地震。有关于这次地震,几乎没流传下来什么确切的资料,震级、烈度、造成损失都已无从查考,但它后来被载入了史册,《竹书纪年》和《吕氏春秋》中都能找到相关记载,因此成为人类史上最早被记录的的一次地震。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而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明确造成了破坏的地震发生在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国语·周语》和《史记·周本纪》都有明确提及:“幽王二年,西州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嗯,没错,又是岐山,不过这正说明了岐山在那年头就已经有了可用于交流和记录的完整的文字体系,也可以作为西安及其周边一带是当时文明最发达的地区的一个例证了。

《史记》中所谓的“西州三川”,即如今的泾河、渭河和洛河。《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这次地震发生的全过程和地震造成的地貌变迁:“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矜之人,胡憯莫惩!”这也是成语“陵谷变迁”的来源。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描写的岐山大地震

根据估计,周幽王二年岐山的这场地震,震级达到7.9级。地震引发了“百川沸腾”的大洪水,使得泾、渭、洛三条河流干涸枯竭,随之造成大旱灾。此外,在千山支脉和岐山主峰箭括岭附近还发生了大面积的山崩和滑坡,倒是为西安“造就”了一处名胜——翠华山。

《十月之交》中的“哀矜之人,胡憯莫惩”一句,意为“现在的统治者真是可悲啊,面对上天的示警还依然不自知”。这话看来有些玄学色彩,后来竟一语成谶——“百川沸腾,山冢萃崩”一年后,绝世美女褒姒入宫,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犬戎入侵,失信于诸侯的周幽王在骊山下死于异族之手,西周自此成为历史中的尘埃。

2

有记载的首次完全位于西安境内的地震发生在西汉时期。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公元前7年11月11日)发生了一次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1973年,陕西省地震队分析组汇编的《陕西省地震目录》中将这次地震编入了《四级以上地震目录》,震中定在西安东北部,震级为6级,烈度Ⅶ~Ⅷ度。

西汉上郡

不过这一说法也有异议:西汉绥和年间,“北边郡国”包括了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多个地区,其中现在在陕西辖区范围内的有上郡治肤施(今榆林南)等19个县,其郡境北跨榆林,西到长武,南至黄陵、宜君,东抵黄河西岸。有专家据此认为:能影响从京师长安到北边郡国如此大的一片范围,震中很可能并不在西安,而应该在西安东北方向的韩城、合阳一带。

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陕南地区发生了一次地震。在《旧唐书·德宗纪》《旧唐书·五行志》《新唐书·五行志》等正史中均有相关记载:“乙亥(3月8日)地震,金、房尤甚,江溢山裂,庐舍多坏,居人露处”、“长安亦有感”,从文字描述来看,此次地震的破坏还是很严重的。其中“金”就是金州,治所就在现在的安康;房州的清阳(今白河县东北)、石泉、汉阴、平利、洵阳(今旬阳市)等县现在也属陕西。后来考证其震级约在6.5级左右,震中定为陕西安康东南,烈度为Ⅷ度。这是陕南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陕西关中地区以外仅有的一次6级以上地震。

后人考证的788年安康地震烈度线

相比关中和陕南,陕北地区由于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层较厚,地壳相对稳定,因此从地质学理论上来讲发生大地震的概率很小。历史上,陕北最强的一次地震发生在明朝。

明朝是陕北地震灾害最密集的一段时期。根据记载,终有明一代,陕北共发生42次地震,其中有41次都是周边地区地震波及的余震,只有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九月初三日的榆林地震是原发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为5.5级,震中烈度Ⅶ,造成“榆林城墙百二十丈崩塌”。其作为“陕北历史记载最大地震”的“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3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556年1月23日)深夜,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及其周边)发生了一次8.0级地震,这不仅是陕西史上最惨烈的地震,也是中国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甚至在世界地震史上都能排名前列。

《明史·五行志》中有关华州大地震的记载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高达12度,共波及到陕、甘、宁、晋、豫5省101个县近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陕西的渭南、华县、华阴和山西永济几乎被夷为平地。甚至造成地形地貌彻底改观:渭南赤水山一夜之间陷入地中;神川原上五指山的五座山峰全部崩毁;渭河河道北移了五公里多。

而这次地震的死亡人数,达到了83万,要知道当时陕西地区的总人口才不过260万。

华州大地震对关中地区的大量文物古迹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华严宗”的祖庭华严寺的几乎所有主体建筑全部被毁,仅存华严初祖杜顺法师的舍利塔和清凉国师塔;大雁塔的塔顶在地震中被震落,并砸毁了塔下的碑亭;原本15层的小雁塔只剩下13层,塔身从中间裂开一道缝(神奇的是,后来嘉靖四十二年又发生过一次地震,小雁塔竟然又“塔合无痕”);碑林中的《开成石经》《三藏圣教序碑》《多宝塔碑》《孔子庙堂碑》等珍贵碑石都被折断,后来虽然得到修复,但已无法恢复原貌;兴平双塔中的南塔也在地震中被毁,如今仅剩下孤零零的北塔。

在地震中开裂的小雁塔

华州大地震不仅使关中地区遭遇了一场浩劫,更是让明朝的国运急速衰退。地震发生后,政府反应迟缓、官员救灾不力、灾民趁机起事,再加上旱灾、瘟疫等一系列次生灾害,明朝就此开始在下坡路上一路狂奔,再也看不到一丝“中兴”的希望。

也正因此,后世有史学家评论称“明亡于战争、亦亡于地震”。

4

不过神奇的是:陕西虽然是一个地震活跃的地区,西安却始终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地震,但凡西安人所经历的“地震”,基本上都和今天凌晨一样,只是受到了周边其他地区地震的影响。

中国地震灾害分布图

每次地震后,都会有人问:西安为什么没有出现过大地震?陕西和周边地区有如此多的地震记录,为什么西安却似乎享有地震的“豁免权”?

其实只要认真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不光西安,实际上所有的大城市诸如北上广深之类,也都没有地震过。所以,并不是“西安不会发生大地震”,而是“因为不会发生大地震,所以西安才成了西安”。

道理很简单:容易发生灾害的地区,不利于人类生存,自然就不可能形成大都市。事实也确实如此:历史上很多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比如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印度的摩亨佐达罗,都是还没形成一定的规模,就被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摧毁了。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除了周秦汉隋唐这些大一统王朝,甚至还做过绿林赤眉、黄巢、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政权的都城。为什么这么多王朝都对西安情有独钟?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西安具备气候舒适、自然灾害少、地理位置优异等诸多优势,适合人类生存活动,因此渐渐聚集起了大量人口,并最终发展成了大城市。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如此,城市圈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黑河—腾冲线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一条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线”,后因地名变迁改称“黑河—腾冲线”。这条线的东南适合人类生存,而西北则相对不太适合人类生存。从地图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中国的三线以上城市,几乎都集中在“胡焕庸线”的东南。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其实都是经过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几千年筛选过之后的结果。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