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门锁为何频频“咬手”?行业乱象揭露背后安全隐患!

布衣阿寿 2024-10-18 18:34:36

现在的智能家居,谁不想装个智能门锁?不用掏钥匙,轻轻一扫或一按就能进家门,实在方便。不过,最近爆出的“智能门锁咬手”事件,让不少人“开门三思”。这个“咬手”现象还不在少数,消费者一不小心手指就被卡住,搞得好像门锁有了“灵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智能门锁的设计和制造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很多智能门锁厂家在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大气的外观、炫酷的屏幕、推拉式把手,这些无疑都提升了产品的颜值。

可惜的是,部分厂家在追求美观时忽视了关键的一点——安全性!很多智能锁采用“推拉式”设计,按一下或推一下就能开锁,看着是很方便,可就是这个“美观设计”让用户频频“中招”。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智能锁设计时并未充分考虑到使用时的安全距离——也就是把手和门框之间的距离。

咱们随便找个智能门锁看看,通常能看到它的锁体结构叫“6068”,意思是大方钢与导向片的距离是60毫米,而到锁芯孔的位置距离68毫米。

这种设计节省了空间,但也大大压缩了用户手指的活动空间。换句话说,一不小心,这个门锁就把你的手“咬”住了!

市场上智能门锁品牌可以说是琳琅满目,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智能门锁市场也不例外,有传统的锁具品牌、家电行业的跨界选手、互联网公司等,竞争一度达到“千锁大战”的地步。虽然这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但也让市场上充斥着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

一方面,智能门锁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从指纹识别、线路板到主控芯片,这些模块化的零件组装成锁,企业只要采购到相关零件就能生产出来。另一方面,为了控制成本,不少厂家选择代工模式,缺少严格的质量检测,甚至没有设置基本的安全装置。

央视的抽检结果也不容乐观,智能门锁的不合格率高达34%,尤其在防破坏报警功能和阻燃性能方面问题尤为严重。这两个关键指标对于智能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可不少厂家却偷工减料,将成本降低到极限。某些低价位的智能锁,为了省成本,连“防撬报警开关”都没有装,导致用户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

很多时候,用户发现门锁“咬人”后,想着自己稍微调整一下把手位置,让手指多点空间。可是,门锁的内部结构决定了改装并不容易。稍微动动把手中心的距离,不仅增加了传动力矩,还可能让锁体内部卡住,影响整个门锁的功能性。

消费者如果想加装个辅助握把,又担心会影响防盗性能。专业人士表示,改进推拉式智能锁最好的方式是将竖握式改为传统横向按压式的把手,或直接安装把手距门扇边距较大的防盗门,但这些操作可不是谁都能自己完成的​。

既然智能门锁的“咬人”问题如此严重,企业和行业是否有解决的措施?部分企业已经提出了一些临时方案,比如通过改进按钮开门的设计,或者在门把手边加装辅助握把装置。

然而,这些措施都像“治标不治本”,大多数消费者在紧急时刻还是习惯用力拉门,并不会想起这些辅助措施的存在​。

在这个问题上,企业有责任及时处理用户反馈,倾听用户的实际需求,完善设计和制造流程。不仅仅是企业的单方面行动,行业的监管机构也该加快步伐,出台更加严格的智能门锁安全标准。对于智能锁的推拉式把手、抗夹手性能等方面进行更为细致的规定,真正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如今智能门锁市场上,价格战愈演愈烈。

很多品牌选择降价促销,一些产品甚至跌破千元。但与此同时,价格战的背后是行业普遍低成本运营,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尽管智能锁的普及率逐年上升,但业内人士指出,市场上只有不到10%的厂家具备自主研发和规模化生产的能力,很多小企业在代工生产中缺少严格的质控和检测手段。

价格战不仅使质量问题加剧,也让用户在安装、售后服务方面遇到更多问题,尤其在偏远地区,维修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跟不上,增加了用户的困扰​。

智能门锁本该带来便捷、安全的居家体验,但如今的市场现状却暴露出种种问题。价格战让厂家在质量上妥协,消费者被“咬手”的事件频发,整个行业的乱象让人心生疑问:智能门锁的未来会怎么样?企业能否真正注重产品质量,推出更安全可靠的门锁?

你说,消费者应该继续选择智能门锁吗?企业会不会在价格战之下做出妥协,消费者的安全最终该谁来负责?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智能门锁行业或许应该好好反思。

0 阅读:39

布衣阿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