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译文】
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了魏国公主,他忌恨吴起。公叔的仆人说:“吴起容易除掉。吴起为人刚强直率,喜欢自我标榜。您先对国君说:‘吴起是贤能之人,而咱们国家小,我担心吴起没有长久留下的心意,您何不试着把女儿嫁给他呢?要是他没有久留之心,肯定会推辞的。’然后您再与吴起一起回家,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这样轻视您,必然会推辞婚事,那您的计谋就成功了。”
公叔听从了仆人的建议,吴起果然推辞了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由此对吴起产生怀疑,不再信任他。吴起害怕被杀,于是逃奔到楚国去了。
【正文】
在追逐权势与成功的道路上,才华和努力固然重要,但若缺乏深谋远虑和审慎的为人之道,即便一时得意,也终将如履薄冰。
世事如棋局,步步暗藏玄机,人心似深海,潜流汹涌难测。
行走世间,我们常常不得不戴上谨慎的面具,因为并不是所有笑脸都代表善意,并非所有的热情都出自真心。
许多所谓的“朋友”和“盟友”,可能正在暗地里盘算如何将你推下深渊。
在这场永不停息的名利角逐中,锋芒毕露者往往最先折断,高调张扬者常常成为众矢之的。
吴起的一生,正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他出生于卫国,却成名于鲁国,事业巅峰在魏国,最终却客死于楚国。
他才华横溢,精通兵家、儒家、法家三家思想,无论是在沙场上运筹帷幄,还是在朝堂上推行新政,都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他与孙武并肩,共同被后世尊为兵法大家,所著《吴子兵法》更是与《孙子兵法》齐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最终落得个死于非命的下场。
吴起的死,表面上是因为在楚国推行的变法触犯了贵族利益,导致楚悼王一死,他便遭到了贵族的报复。
但实际上,吴起的悲剧源于他性格中的致命缺陷——自尊心过强且做人高调张扬。
这种性格特点贯穿了他的一生,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年轻时,吴起家境富裕,为了在仕途上有所斩获,他不惜散尽家财试图买通关系。
然而,钱财耗尽后,他依然一无所获,甚至还遭到了同乡人的嘲笑。
吴起无法忍受这种羞辱,怒火中烧之下,他杀掉了三名嘲笑他的同乡,随后逃亡他国。
后来,他学习兵法,投奔鲁国。
适逢齐国进攻鲁国,吴起抓住机会,想要成为鲁国的三军统帅。
但由于他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国君对他心存疑虑。为了表明忠心,吴起毫不犹豫地杀掉了自己的妻子。
这个冷血的举动虽然助他成功上位,却也显露了他极度功利的一面——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不惜牺牲一切,哪怕是至亲之人的生命。
随后,吴起因受到鲁穆公的猜忌,不得不转投魏国。
在魏国,他再次展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
然而,魏武侯任命田文为相国,这让吴起心有不甘。
他自认能力和资历都在田文之上,于是当面与田文对峙。
经过一番交锋,田文冷静分析了当前局势,吴起自知此时争夺相位并非明智之举,便暂时退让。
但这一次正面争权,已经将他内心的野心暴露无遗。
公孙痤,这位未来的魏国权臣,从此对吴起心生戒备。
当田文卸任相国后,吴起满心以为自己的机会终于到来,但最终却是公孙痤坐上了相位。
此时公孙痤的地位已经无人能撼动,他当下最大的愿望便是巩固自己的权势。
而吴起无论是能力还是声望,无疑都是对他最大的威胁。
为了消除这个潜在对手,公孙痤利用吴起自尊心极强的弱点,设计将他逼离魏国,吴起不得不逃往楚国寻求新的机会。
在楚国,吴起得到了楚悼王的赏识和重用。
他再度燃起雄心,力图通过变法使楚国强盛。然而,急于求成的他因为变法得罪了楚国贵族势力。
楚悼王一死,失去庇护的吴起很快被贵族们清算,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吴起的故事,虽跨越千年,却依然发人深省。
他是一个既有才华又有野心的人,却始终未能处理好个人性格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的失败并非因为才能不够,而是因为做人做事过于高调和功利。
在充满利益争夺的时代,过度暴露自己的野心无疑给自己树下了无数暗中的敌人。
而他对感情的淡漠与冷酷,也让他在面临危机时孤立无援。
在追逐成功的路上,一个人若只顾追求眼前的功利而忽视长远布局,最终很可能会落得吴起那样的结局。
世事复杂,人心叵测,我们行走世间需保持一颗警惕之心。
并非所有人都值得我们坦诚相待,许多所谓的“朋友”可能正在暗地里算计我们。
要懂得隐藏锋芒,低调做人,尤其是在利益交织的环境中,切勿轻易显露自己的真实意图,避免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