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译文】
巴国和蜀国相互攻打,都向秦国告急。秦惠王想攻打蜀国,可觉得蜀道艰险狭窄,难以抵达,且韩国又来侵犯,于是犹豫不决。司马错请求伐蜀,张仪却说:“不如去攻打韩国。” 秦惠王让张仪说说理由。
张仪讲道:“先与魏国亲近、和楚国交好,出兵三川,攻打新城、宜阳,兵临东西二周城郊,占据九鼎,掌握图籍,挟持周天子向天下发号施令,天下没人敢不听,这才是成就王业之举。我听说争名要在朝堂,争利应在集市。如今三川、周室就是天下的朝堂和集市,大王不去争,却争那偏远之地,离王业远着呢!”
【正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决定国家命运的战略选择,往往取决于少数关键人物的判断与远见。
而这些战略选择的核心,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抉择有着共通之处——究竟是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还是选择艰难但有益于长远发展的道路?
在秦国的历史中,司马错与张仪的辩论正是这样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
同样的选择逻辑也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小到个人发展的路径,大到决定国家兴衰的战略方针。
短期利益固然诱人,然而只有具备长远眼光和深刻洞察力的选择,才能为未来铺就坚实的道路。
在面对诸多诱惑和困难时,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出选择?这不仅仅是历史的疑问,更是每个人生十字路口的必答题。
面对巴蜀两国的求援,张仪主张秦国趁机攻打韩国并控制东周都城,而司马错则建议趁机夺取蜀地,以扩大秦国的疆土并增强其经济实力。
张仪的建议基于提升秦国的政治地位。
他认为,秦国如果要称霸天下,必须挟天子以令诸侯。
通过控制东周都城和周天子,秦国将能够在名义上获得更高的政治合法性,并以天子之名来指挥其他诸侯。
张仪着眼于迅速扩大秦国的政治影响力,这是其战略的核心。
相比之下,司马错的思路则更加务实。
司马错认为,秦国当时的国力尚不足以支撑其称霸天下,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土地和粮食问题。
只有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进一步考虑其他战略目标。相比之下,张仪则认为,要使秦国真正崛起为主导力量,必须通过控制周天子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此提升秦国的政治地位。
张仪的策略表面上看来直接有效,但司马错却更关注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认为秦国必须先打牢经济基础。
秦惠文王以其深远的见识,选择了司马错的方案,因为他明白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对其未来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其实,人生中的许多选择也是如此。
在求学阶段,学生常常面临文理分科的选择;大学毕业时,又必须在考研、就业或考公务员等多个方向中做出决定。这些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做出选择前要看清自己的长远目标,而不仅仅被眼前利益所左右。
回想起我的高中时代,学校要求在文理之间做出选择,这让我陷入了极大的纠结。
我对历史、政治和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像曹操这样文武双全的人物令我十分钦佩。
然而,我担心选择文科会在将来影响就业机会。
而当时的社会风气普遍认为理科就业前景更好,我也跟随潮流选择了理科。
遗憾的是,在大学的四年里,我发现自己对理科专业并不感兴趣,相反,历史、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知识让我充满了热情。甚至毕业后,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那些文科知识。
我当时所做的选择之所以效果不佳,根本原因在于我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也没有清晰的人生规划。
我只考虑了就业前景这个单一的因素,而没有从自身兴趣和特长出发。
这种缺乏深度思考的决定,导致了我的大学生活并不如人意。
话又说回来,大学毕业后并非只有就业一条路可走。
创业、考公务员、继续深造等各种路径都可以通向成功。
当面对选择时,我们不应只看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应将视野放宽,深入思考自己的本心和长期发展。
回到秦国的战略选择,张仪建议攻打韩国和周国,因为这些国家较弱,夺取它们的领土相对容易,特别是可以迅速控制周天子。
然而,这样做虽然短期内能获得一些利益,但从长期看,可能会导致秦国过早成为其他诸侯国的敌对目标,甚至引发联合讨伐。
相比之下,攻打蜀国则困难得多。
蜀国与秦国之间隔着险峻的秦岭和复杂的山川地形,这对行军和后勤补给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即使在几百年后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和邓艾等名将也在此遭遇了极大的困难。
然而,一旦成功攻占蜀地,凭借其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相对和平的发展条件,蜀国将成为秦国稳固的后勤基地和粮食供应地,为秦国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这两个策略对比之下,一个短期容易但长期难以为继,另一个短期困难但能为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要想让秦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司马错攻占蜀国的建议无疑是最佳选择。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其他领域。
比如读书这件事,许多人在大学毕业后因工作和生活压力而放弃了继续学习。
然而,坚持读书是一项长期而有意义的投资。
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显著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坚持阅读能极大地提升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预见性。
而不读书的人,思想往往停留在表面,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等真正需要知识时,已经追悔莫及。
因此,无论是面对历史战略选择,还是个人的生活决策,一件事情如果是有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哪怕难度再大也应该坚持去做。
反之,即使短期有利,但缺乏长期价值的选项,则不应作为主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