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电影《默杀》的热映,让校园霸凌再次成为全社会讨论的热点。
不少网友在看完电影之后感同身受,纷纷留言自己曾经在学校受到过的霸凌事件。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学生时代遭受过直接或间接的霸凌,居然是很常见的事。
有的情节十分严重,到了出手殴打的程度,而有的情节类似于孤立,虽然轻微,但也给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阴影。曾经的校园欺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师只是冷眼旁观的角色。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大家震惊的发现,有时候霸凌的源头居然来自于老师。不论是殴打还是贬低,老师主体欺凌带给孩子的心理伤害,是要比同龄人更加深刻的。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似乎屡见不鲜。一位博主曾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受害者有罪论她叫Nora,全平台拥有70w+粉丝,她几乎以一种笑谈的方式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在别人眼里,博主样貌美丽,举止大方,化妆水平更是教科书式的程度,受到一众粉丝的喜爱。视频里的她自信、爱美、会穿搭。就是这样一位可以靠脸吃饭的人,16岁以704分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了颜值与才华并存的存在。然而,就是这样完美的她,曾经在高中时期遭受了老师的霸凌。按理说,学习好,性格又完美的学生,应该都是会受到老师的偏爱的。博主不是,博主的完美没有引来同学们的嫉妒与孤立,反而引来了老师的贬低和谩骂。老师说她是班里的老鼠屎,只知道打扮和招蜂引蝶,引诱班里的男生没法专心学习。博主不服气,扛着压力努力学习,一次高二的升级考试中,博主取得了全校第二的成绩。当她以为这样就可以反击老师对她的诋毁,却没想到招来了更大的诬陷和诋毁。老师怀疑她抄袭作弊,并且不听她的解释和澄清,一意孤行的调取监控,企图找到她作弊的证据。现在的博主长大了,觉得老师当时已经进入了一种疯魔的状态,知道当时完全是老师的错。但是当时的博主却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老师作为师生关系中的上位者,长期且坚定的诋毁、怀疑,甚至辱骂一个学生,这对当时只有16岁的博主来说,简直是天都塌了。在心理压力的影响下,不仅吃不下饭,暴瘦到88斤,更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我真的那么差劲?”“我一定是哪里做错了吧?”未成年的孩子心里都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还没有完善,来自老师的霸凌,极有可能让孩子走向一个极端。因为老师在师生关系中拥有话语权,当他选择摧毁一个孩子的心智,是轻而易举的。这个环节中,老师是施暴者,孩子是受害者,但孩子无法认清,就会怀疑自己是过错方。而且不仅是孩子会怀疑自己,不知全貌的旁人也会产生相关的疑问:“为什么老师只说你不说别人?”“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得罪老师了?”这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因为就算是学生的言行冒犯到了老师,老师也有教育学生的职责,从而去教导他,而不是霸凌他。选择霸凌学生的老师,已经不只是没有责任感了,更是毫无师德。永远不要受害者有罪论,因为霸凌的本质是暴力解决,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就算受害者真的是过错方,霸凌也是以暴制暴,只能冤冤相报,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更不用说大多数受害者是无辜的,受害者有罪论简直是荒谬且冷血的。责任分担,旁观之恶霸凌分为三种人群:施暴者,受害者和旁观者。施暴者可恨,受害者无辜,但最恶劣的其实是旁观者。尤其是在霸凌现场冷眼旁观的人。心理学中有一个旁观者效应,也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即: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情,这个人就会自然的为这个事情负全责。但如果是一群人完成一件事情,大家就会觉得有所依靠,主责任不在于自己。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担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通俗来讲,就是遇到霸凌事件,除去少量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其余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在这场霸凌事件中承担着责任,他们或明哲保身或冷眼旁观,其本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这么多人都在看着没有人阻拦,我是其中之一罢了,难道有错吗?”对于个体来说,愿不愿意伸出援手是个人选择。但对于社会来说,旁观的人越多,社会就会越冷漠。
旁观者难道害怕自己有一天也遇到了相同的近况,会变得孤立无援吗?他们当然明白,但是他们赌的就是这个看似极低的概率不会发生。人的天性都有权衡的心理,通常都不会为了极小的概率事件而去付出极大的成本。伸出援手可能会给自己招来麻烦,这个代价远远超越了心中那微小的责任感。此刻再加上站在人群当中的侥幸心理,主动帮助他人的可能性就变得更低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旁观的人群越多,越没有人帮忙的原因。陷入无辜之罪如何自救?那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吗?大多数父母都会担心孩子会遇到相同的问题,该怎么去避免霸凌和调节心理呢?第一,培养孩子的心理复原力。复原力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自主恢复心理创伤的能力。能够让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或不可抗力灾难中,重新复原创伤并且获得更健康的心理。培养心理复原力,先忍受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不确定事件,培养自己承担问题的心理。其次就是将问题化解,把问题转化成提升能力的磨练,并在其中锻炼自己的技能。第二,给足孩子安全感,让他有坚定自己的决心。这一点完全来自于家庭教育,父母需要对孩子实施鼓励教育,要在生活中展示父母对孩子坚定的爱。使得孩子能够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当他面对质疑时,就不会轻易怀疑自己。第三,培养孩子挑战权威的思想。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权威,有的是精准的专业和丰富的经验。所有的权威都是可被质疑的,当你的思想与权威产生了冲突,不可一味的轻信权威,而应该拥有自己的思想。就像案例中的博主,不要因为施暴者是老师,就轻信他的言语。权威与人品是分开的,就算是学术上的权威,也不能代表他的人品一样的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