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公墓是谁设计的?八宝山第一墓是谁?特殊的81号墓葬的谁?

小英历史加油站 2023-11-14 16:26:00

我真诚地希望您可以点个“关注”。点亮一个小小的关注按钮,我将每天为您更新更多精彩的故事。

前言

八宝山革命公墓,想必朋友们都在平日的新闻中多有耳闻,再了解不过了。它是我国革命元勋与历代国家领导人的专用墓地,民间更是给其送上了一个“红色十三陵”的诨号。

那敢问读者朋友您可知道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设计者是谁?第一位入葬八宝山的革命元勋又是哪一位,这位享有八宝山第一墓殊荣的人究竟有何革命贡献?最后一墓,也就是八十一号墓又安葬着哪位开国元勋?如上种种疑问与猜想,还请您稍稍耐心阅读,笔者将在下文的娓娓道来中为您一一答疑解惑······

大师之作

说到八宝山,便不得不提起我国建筑大师陈从周,八宝山公墓便是他的得意之作。陈从周大师上世纪二十年代毕业于之江大学建筑系,后又旅美、旅苏求学获得建筑学的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同济大学。

不仅是那个人才稀缺年代中我国为数不多的建筑学人才,放眼全世界也屈指可数的建筑学博士学位更是让他足够担得起建筑学大师的盛誉。与许多衣冠南渡的社会科学知识分子不一样,陈从周是为数不多的红色社会科学家。

他还在之江大学读书时就思想左倾,结交了不少共产主义者朋友,解放后他顺理成章地留在大陆投入到自己盼望已久的新生国家建设事业中。中央把建设革命公墓的重任委托与他正是两全其美、各合其意。

陈从周直到这既是党赋予自己的殊荣也是一项艰巨的考验,中央只告诉自己在三年之内营造好一座革命公墓,时间虽然足够充裕,但从选址到建筑布局中央一概未予指示,陈从周只能从零开始。

接到任务后,陈从周就和几位青年工作人员日夜奔走于北京市郊考察选址,一个月后,他决定在北京西南的石景山山口八宝山脚下营造革命公墓。八宝山地处郊区符合墓地选址的基本原则,这里不仅山清水秀而且市中心较近,便于凭吊。

之后,轰轰烈烈的八宝山公墓营造工程便开始了,一年之后,陈从周带着完整的墓地平面图向周总理汇报完工,并请人验收,如今为我们所熟知的八宝山公墓就此诞生,提前两年圆满完成任务的陈从周也受到了中央嘉奖。

另外,细心的朋友或许看出,笔者说的是八宝山公墓而非大家所熟知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没错,除却您常听说的革命公墓外,八宝山其实还有一座市民公共墓地也与革命公墓一道开工、一齐完工,这也是陈从周先生的手笔。

革命好友安葬首尾

八宝山第一号墓地埋葬的便是开国元勋之一的任弼时老前辈,由于他过早去世没有赶上建国后的数场政治风波所以不甚为人所知。其实他在世的时候地位相当崇高,列于为今日所熟知的刘少奇之上,仅次于毛主席与周总理。

然而,遗憾地是,他在建国一年后就早早去世,是建国后党中央领导中最先去世的人,再加上其生前的赫赫功绩便入葬一号墓。而八十一号则埋葬着他生前的好友贺龙元帅,这又是两人生前的约定。

八宝山与九公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种有关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俚语:资历够,八宝山;资历欠缺,九公山。八宝山与九公山是北京市的两处主要公共墓地,想必大家早已在“某某领导人安葬八宝山”的新闻中对八宝山有所了解。

听到九公山,您各位或许有些陌生,这九公山也是北京市的一处主要公共墓地,而且历史实际上要比八宝山悠久,从清康熙中期,九公山就陆陆续续出现北京城内市民们的墓地,到解放前它已是北京第一大公共墓地。

北京城内的普通市民或小有余财、稍有成就的市井头面人物去世之后大多安葬于九公山,北京城三朝古都,最不缺少的就是达官显贵,人总有生老病死,去世之后埋葬在何处,这也有着讲究。

王公大臣生前就与普通市民有着近乎“生殖隔离”般的等级差距,死后也自然不能更不愿意与普通市民一块往生极乐,他们往往有着自己的专用家族陵园。比如明十三陵与清十三陵这两处皇家陵园就是贵族家族墓地的代表。

从元代定都北京城开始,北京城哪一年哪一岁少说也得有百十万人,由贵族墓地,这百十万普通市民离世之后也得有个安息的地方。从清康熙中期开始,为便于集中管理,顺天府就刻意引导北京市民安葬九公山。

四十余年后,乾隆皇帝即位时,九公山就已被打上了平民公共墓地的烙印,又经过二百余年的历史沉淀,虽然相继统治北京的清帝国、中华民国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都未专设机构管理九公山也未将九公山正式改造为官定公共墓地。

但在北京人心中九公山早已俨然成为专门用来安葬北京市平民百姓的北京市公共墓地,建国以后,北京被正式确定为新生共和国的首都,无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生都要在此度过,那就不能不兴建一座专供革命元勋的公墓。

经过反复选址与磋商,在报周总理并获得亲自许可同意后,位于北京西南部的八宝山被划定为革命公墓并开始了营造工程。虽然我党竭力反对政权更替、贵族元勋那一套封建等级观,但老百姓的顽固思想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改变。

在老百姓看来,八宝山取代曾经的明清皇陵成为了新的北京市“贵族墓地”,而九公山还是静静地待在那里,仍承担着二百年前初建时被赋予的使命,默默地充当着北京市民身后前往他界的冥河渡口。

因此,随着新生人民共和国统治秩序的逐渐建立与我党对北京统治的逐渐稳固,在全新的共产主义文化耳濡目染之下的北京市民便针对两座公墓编出了这么一句口号:“资历够,八宝山;资历欠缺,九公山”。

顾名思义,在老百姓看来,凡是去世之后能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人都是够资格、够分量的革命元勋与社会主义建设功臣;而反之,即便参加过革命甚至说是有着雄厚的革命资历,如果身后不能入葬八宝山那就证明功劳还是不够大。

这种说法原先只在北京市民茶余饭后的街语巷议中流传而已,随着越传越远连在京革命干部也逐渐采信了这种不靠谱的说法,相当一部分老革命担心身后不能入葬八宝山会被人看低,一退休就专门打报告要求上级保证入葬八宝山。

中央虽三令五申严禁革命干部采信民间风言风语,但却收效甚微,在京革命干部们把八宝山的一块墓地看得比现实权力都重,不惜托关系、走后门只去世之后在八宝山获得一块不足一平米的狭窄墓地,这倒也算是我朝的一件趣闻。

结语:您如何评价八宝山革命公墓在我国红色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八宝山公墓,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种说法:凡是去世之后能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人都是够资格、够分量的革命元勋与社会主义建设功臣;随着这种说法在民间的广为流传,人们逐渐把去世之后能否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当作革命资历是否足够深厚的一项重要评判标准对于这种说法,您怎么看?

您是否也认为能否去世之后能否入葬八宝山革命公墓与一个人生前的革命功绩直接挂钩?如果您是这样认为的?可否给出一些依据?如果不是,又是因为什么?

对于八宝山革命公墓您还有哪些观点或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一起分享、探讨,一起交流进步。如果您对本文还有疑问或意见,也请在评论区表达出您的独特观点,我们一定及时为您解答。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