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一位年仅17岁的青年学子,因勇敢地在校园内传播“红色火种”,不幸落入反动势力的囚笼。
面对家人与同窗的深深忧虑,担心稚嫩肩膀难以承受铁窗生涯的重压,这位少年却以超乎常人的坚韧,展现了超乎年龄的成熟与决心。在暗无天日的牢房中,他没有选择屈服,反而让心中的共产主义火焰燃烧得更加炽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他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仍振聋发聩:“能在17岁之际,为国家的未来身陷囹圄,我倍感自豪!若爱国亦被视为罪过,那么这罪名,我愿骄傲地背负!”
而这位英勇无畏的青年,正是江主席的父亲——江上青。
在泗洪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的静谧一隅,一帧帧珍贵影像定格了江上青的不朽风采——长袍加身,眼镜轻架,书卷气息扑面而来,这位革命先驱以他的儒雅与斗志,书写了一段传奇人生。
1911年春,扬州江都的一户中医世家迎来了他们的希望之子——江上青。他的父亲江石溪,是一位多才多艺、精通医学的医生,更是一位有着深厚爱国情怀的开明人士。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江上青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然而,国家的凋敝、列强的横行,让这位年轻的少年早早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
自幼沐浴在书香之中的他,却在16岁那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革命的征途。从1927年至1930年,年轻的江上青两度因参与进步学生运动而身陷囹圄,但他的精神从未被囚禁。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这一事件深深地震撼了江上青。他意识到,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保护人民免受欺凌。于是,在学生时期,他便积极参加了反对列强和军阀的运动,成为了一名勇敢的革命斗士。
1928年,年仅17岁的江上青因“赤化宣传”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并没有屈服于敌人的淫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1929年6月,他出狱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转入了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学习,并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担任了地下党支部书记的重任。
江上青的革命生涯充满了艰难险阻。1929年12月,他在上海艺术大学参加党组织联席会议时,为了掩护省委领导脱险,再次被捕入狱。这一次,他依然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透露任何有关党组织的秘密。经过党组织的营救,他终于恢复了自由,但这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的艰难和危险。
铁窗之内,他不仅没有被苦难击垮,反而以诗为剑,挥洒满腔热血,创作出一系列激昂澎湃的诗篇,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他对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和对旧世界彻底颠覆的决心。“含笑而出,我自黑色深渊重生。宇宙苍茫,瞬息间我徘徊于陌生天际;然光辉洗礼之下,我昂首向阳,心中自豪油然而生……”
1930年寒冬,当江上青从苏州监狱转至上海重获自由时,这首《黑色深渊中的重生》应运而生,他以轻蔑之姿,将反动牢狱喻为“黑色深渊”,即便身患哮喘,依旧斗志昂扬,不减分毫。从1928年到1937年,江上青从学生逐渐成长为了我党的一名得力骨干。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主义者的初心和使命。1938年,他以国民党专员秘书的身份,前往安徽大别山区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在那个时期,抗日救亡是全民族的共同心声。江上青深知,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于是,他积极推动皖东北国共合作的实现,努力促进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他建议盛子谨与八路军、新四军靠拢,共同组成抗日统一战线,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他的精心策划与不懈努力下,盛子瑾携手创立了皖东北军政干校,而江上青则亲任副校长一职,不仅亲自上阵,更将众多中共党员精英委派至关键岗位,为抗日事业培育出了一批批热血青年,他们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皖东北的抗日热情。
不仅如此,江上青还敏锐地意识到舆论宣传的重要性,亲自推动《皖东北日报》的创办,这份报纸如同一把锋利的剑,精准地传达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让抗日的声音响彻皖东北的每一个角落。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江上青在国民党内部巧妙布局,秘密发展党员,悄无声息地扩大了党的组织力量。他深知,武装力量是抗日斗争的坚实后盾,因此积极组建起一支支英勇善战的抗日武装,为皖东北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革命的道路总是充满了牺牲和鲜血。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在返回司令部的路上,不幸遭到了许志远部的伏击。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斗中,他英勇牺牲,年仅28岁。他的遗体先后被安葬在安徽阜南县王家坝镇崔集村和江苏省泗洪县烈士陵园。
江上青的牺牲,让无数人为之痛惜。然而,他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事迹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斗前行的动力。
1982年,江上青的遗体被迁葬于江苏省泗洪县烈士陵园。1985年4月13日,他的子女江泽民、江泽玲、江泽慧等人为他扫墓,缅怀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2009年,江上青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他的名字被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2011年4月10日,在江上青百年诞辰之际,江主席创作了《满江红·江上青百年诞辰祭》这首诗词,以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这首诗词不仅是对江上青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赞美,更是对后人的一种鞭策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