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邓公的外孙女,母亲是邓榕,很少人知晓,现传承家风致力慈善

甲子光年 2024-10-03 11:05:10

她出身名门却鲜为人知,她心怀大爱却行事低调。她是邓小平的外孙女,一个在美国留学八年后毅然回国,投身于慈善事业的女性——邓卓玥。

她的名字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她所创立的“集善嘉年华”却为无数残疾人带去了希望与温暖。为何她会选择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她的慈善之路又是如何一步步铺就的呢?

1979年,邓卓玥出生在北京,一个充满红色记忆的家庭里。她的母亲是邓榕,父亲是贺平,而她,作为邓小平的外孙女,自小便在家族的熏陶下成长。

按照邓小平定下的规矩,她随外祖父的姓,取名为邓卓玥。在这个家族中,慈善与奉献是代代相传的美德。邓小平生前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还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并教育后代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卓琳,邓卓玥的外祖母,也常与邓小平一起参与慈善活动,这些都对邓卓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岁那年,邓卓玥远赴美国,开始了她的留学生涯。在美国,她不仅完成了高中学业,还考入了波士顿韦斯利女校,获得了心理学学士学位。

八年的海外求学经历,让她开阔了眼界,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回国后为社会做贡献的决心。2003年,邓卓玥带着满腔热忱回到了祖国,开始了她的慈善之旅。

回国后的邓卓玥,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决定投身于慈善事业。她找到了舅舅邓朴方,当时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负责人,以及志同道合的华侨洪奕婷,共同商讨创立一个慈善项目。经过邓朴方的考察和支持,2004年12月,“集善嘉年华”应运而生。

首届“集善嘉年华”以“帮助贫困失学残疾儿童重回课堂”为主题,吸引了近600人参加,募集善款490多万元。这些善款被用于新建了三所特教学校,救助了2100多位残疾失学儿童。从那一刻起,“集善嘉年华”便成为了一个传递爱心与希望的平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善嘉年华”的主题不断丰富,从“关爱盲童光明行动”到“关注孤独症儿童”,每一届都聚焦不同的弱势群体,为他们带去实际的帮助。

2005年,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的参与,更是让“集善嘉年华”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募集善款430余万元,用于建设特教学校和开设“盲童班”。2006年,活动募集善款730多万元,其中583万元用于建设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研究中心,其余资金则用于课题经费和设备购置等。

多年来,“集善嘉年华”累计筹措款物高达2.7亿元,帮助了超过16.7万的残疾人。这一数字背后,是邓卓玥和团队无数次的努力与付出,更是她对慈善事业的坚守与热爱。

在“集善嘉年华”的筹备过程中,邓卓玥始终践行“我们都是志愿者”的理念。她亲力亲为,从活动的策划到执行,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最好。为了节省成本,她甚至亲自筹备晚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

2010年,“集善嘉年华”的主题定为“关爱农民工子女”,计划为农民工家庭的残疾孩子购买保险,并建设“集善爱心小屋”。在这一届活动中,邓卓玥的节俭精神深深打动了参与者。原本难以邀请的嘉宾,在了解到她的付出后,纷纷自愿参加,共同为慈善事业贡献力量。

面对外界的质疑,邓卓玥总是淡然处之。她认为,无论是否是作秀,只要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公益,关心慈善,那就是一件好事。她的这种态度,不仅赢得了参与者的尊重,也让“集善嘉年华”成为了中国慈善事业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尽管出身名门,但邓卓玥的生活却异常平淡。她常回家祭祖,对家族的传统和历史充满了敬畏。在邓小平故居保护区的建设中,邓家人低调务实的风格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对铜像等细节的意见,都体现了对家族荣誉的珍视和对历史的尊重。

邓家的低调一脉相承,无论是邓卓棣还是孔东梅,他们都不接受媒体的采访,默默地在各自的领域里耕耘。邓卓棣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孔东梅则在文化领域发光发热。他们虽然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邓卓玥的慈善事业,无疑是这一家族传统的延续和升华。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低调与奉献。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慈善之旅,更是一个家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结语

回望邓卓玥的慈善之路,我们不禁为她的坚持与付出所感动。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出身名门并不意味着享受安逸,而是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她的慈善事业,不仅为无数残疾人带去了希望与温暖,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精神的传承与力量。

在当今社会,慈善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它不仅能够帮助弱势群体,更能够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邓卓玥的故事,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她让我们看到,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心怀大爱,勇于奉献,就能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以邓卓玥为榜样,学习她的低调与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去照亮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与和谐。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