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词《菩萨蛮·黄鹤楼》寓情于景表达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长安听雨 2024-08-27 10:59:36

一九二七年春,当时中国正处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面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破坏国共合作,一步步把中国人民拖入血海的严峻形势,毛主席伫立于长江武昌之滨,徜徉于白云黄鹤之乡,望着滔滔江水,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吟成这首苍凉沉郁的词作《菩萨蛮·黄鹤楼》。

30年后,1957年,这首词在《诗刊》上发表时,毛主席特地写下了一段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郭沫若后来也评价道:“这首词可以看到国共一次合作时的伟大胜利与大革命失败的困难与痛苦,仿佛来到了那个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的年代,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的乐观。”

上阙写景,从远到近,层层展开。“茫茫”“沉沉”“苍苍”三个叠词,一个“锁”字,构成一个龟蛇夹峙、乱石崩云、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烘托出环境险恶的悲怆氛围,勾勒出一幅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沉重画面。表达了毛主席对大革命遭受挫折和失败的苍凉迷茫、沉重压抑之感。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诗人登高望远,从西望到东,从北望到南,向四面望去。只见长江九条支流流过中国大地,粤汉铁路和京汉铁路贯穿了中国的南北,写出了祖国江山的浩瀚苍凉,气魄极大。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诗人向远处望去,只见烟雨茫茫苍苍连绵不断;近处望,看到汉阳的龟山,武昌的蛇山,隔江相望。一"锁"字,正好写出了那里江面较狭,龟山和蛇山像一把大锁一样,锁住了奔流的长江。写景咏怀,抒发了毛主席心中的郁闷,和对革命前景的担忧,中国革命就像这条长江,本来可以奔流不息,却被两座大山锁住了,尤其是在一片莽苍的烟雨中,更加让人看不到希望!

下阙抒情,由景及心,豪放深沉。借用典故,巧妙地记叙诗人的黄鹤楼之游。一个"逐"字,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体现出了毛主席非同一般的革命豪情,虽然前途迷茫,但是自己的心潮仍然澎湃激昂,比这汹涌澎湃的长江巨浪还要高!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即景生情,借用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表面上是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个意思,但实际上,也再次抒发了毛主席对革命前途的迷茫。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诗人斟满一杯酒,表情凝重地把酒洒在滔滔滚滚的江水里,内心激动的思潮恰似长江中翻腾起伏的波涛那样高,表达出对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却表达出深刻的内涵:一是缅怀大革命中壮烈牺牲的革命英烈的祭奠酒;二是继续征战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行酒。不久毛泽东就点燃了秋收起义的革命烈火,建立起了井冈山革命基地,为中国革命打开了新的局面,使中国革命走上了正轨。

全词紧扣登临情景,突出大江形象,使自然哲理、政治斗争和革命激情三者水乳交融,既写黄鹤楼怀古,又抒发诗人的感情,主题鲜明、深邃感人,富有艺术魅力。

2 阅读: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