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念慈曾是孙立人将军手下的一个兵,他对孙立人的印象很深刻,他曾说:
“孙总除了重视常规军事训练外,还组建了‘特业兵训练营’,即轮训总队部八大处(即参谋、政训、副官、体育、军法、军械、军医等处)及直属部队的传达、勤务、炊事兵等,经过训练的特业兵仪表和素质不亚于列兵,而且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也可及时补充兵源,这说明孙总的高瞻远瞩,有备无患的大智慧,我很佩服他!”
由此可见,孙立人是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将军,而且他在国民党军队里,也确实有着重要地位。然而,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却遭到国军内部的高层将领的排斥,其中杜聿明对他的看法是最多的。

杜聿明从功德林战犯监狱释放后,被特邀为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从这之后,他开始利用剩余时间写回忆录。
杜聿明在回忆录中,对大部分人都进行了客观评价,可唯独对一个人横加指责。这个让杜聿明感到不满的便是跟他共事多年的孙立人。
曾经是孙立人手下的吴念慈对他夸赞有加,而曾经是孙立人上级的杜聿明却对他意见颇多,导致孙立人评价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杜聿明又因何事对孙立人颇有看法呢?
跟大部分战将不同的是,孙立人最开始的人生志向并不在战场上。他出生在安徽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接触近代教育。
1914年,孙立人以安徽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在清华上学期间,孙立人喜欢体育运动,篮球打得最为出色。

1923年,孙立人从清华大学毕业,并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孙立人始终对土木工程报以兴趣,所以他选择继续到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进修土木工程专业。
在普渡大学获得学位后,孙立人其实可以像他的清华同窗一样,学成后回国后做大学教授,社会地位高不说,薪资待遇也很好,再加上孙立人有他显赫的家世为其兜底,将来的前途是一片光明。
然而他却在留学期间改变了主意,要去军校学习,至于孙立人为何改变想法,或许和他童年时目睹过山东租界德人对华人之欺负有一定关系,国人要想不被他人欺负,首先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孙立人也决定放弃自己的梦想,投身军旅,报效国家。
1927年,孙立人刚从弗吉尼亚军校毕业,尚未回国就奉派前往英、法、德等欧洲军事强国考察。
1928年,孙立人从西欧考察回国,被任命为中央党务学校上尉军训队长。在宋子文的邀请下,孙立人担任税警总团特种兵团上校团长。

在宋子文的大力提携之下,孙立人迎来了一展军事才华的广阔天地。他深知宋子文对自己寄予厚望,为了不辜负他对自己的这份信任,孙立人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对部队的训练中去。
孙立人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又充分汲取美国军校先进教育方式的长处,将二者融会贯通。经过反复考量与实践,重新拟定出一套极为适合自身部队特性与作战需求的训练制度和方法,为打造一支精锐之师奠定基础 。
但是由于孙立人在军事上融入了西方思维,也就导致他和我国大部分将领在军事思想上出现分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引起我国将军的不满。
孙立人和杜聿明之间的矛盾也出现在这里。
1942年初,日军威逼泰国边境,谋取缅甸,驻缅英军和美军向中国运送作战物资的唯一陆上通道——滇缅公路受到严重威胁。
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的请求,并为了保证滇缅公路的畅通,编组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远征军由卫立煌任命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前由杜聿明代理),辖杜聿明的第5军,甘丽初的第6军、张轸的第66军等三军及其其他辎重、特种部队,共计10万人。

1941年底,蒋介石将孙立人所在的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孙立人为首任师长,而新编38师隶属张轸的66军,所以孙立人也成了这10万大军中的一员。
自1942年2月下旬起,陆续开进缅甸,对日作战。史迪威担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总指挥,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其中杜聿明所在的第5军是当时国民党军队唯一拥有最新机械化装备的精锐部队。
虽然杜聿明所率领的部队综合实力更强,但是时任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司令员史迪威更喜欢孙立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也是因为我们上文中提到的,孙立人将中西军事思想融入到他的部队中,他的作战思维更接近史迪威。
1942年3月,日军自攻占新加坡军港后,为彻底打击英军,并切断通往中国的交通路线,以4师团10余万众侵入缅甸。
日军攻占多地后,把侵略目标放在缅甸中部的仁安羌油田。

该地英军第1师及其战车1营被日军包围,部队内粮食与弹药几近告罄,水源也都被切断,马上就要陷入绝境。孙立人奉罗卓英之命,亲自率领两个团前去救援。
等孙立人抵达指挥部后,英军的亚历山大将军拿出一份英军电报给孙立人看,电报上写着眼下英军所面临的困境。
孙立人十分镇定地对亚历山大说:“请你转告在仁安羌的贵军,无论如何再忍耐一天,我的部队纵使战到只剩一兵一卒,也要在24小时内击溃日军,救出你的部队!”
闻言,亚历山大将军紧紧握住孙立人的手说:“我相信你,谢谢你的部队,将军!”
孙立人说到做到,他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10倍于己的英军。孙立人的这一壮举不但震惊了英军,也震惊了世界,仁安羌之役,在军事上是一个奇迹,这也让孙立人成了军中名人。
仁安羌战役后,英国方面决定放弃坚守缅甸,撤往印度,新38师奉命掩护盟军撤退。

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由于英军的溃退,导致了中国远征军陷入日军的包围中。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杜聿明因对英国人的不忠诚而感到非常不满,他直接拒绝了史迪威提出的撤往印度的提议,坚决要按照老蒋的指示去做,也就是执行老蒋令他经野人山热带丛林北上撤回云南的命令。
野人山是从未开发过的原始森林,这其中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危险,谁也说不准,再加上野人山纵横千里,很难穿越。为了减少风险,孙立人当机立断,决定执行史迪威的指示,去印度。
由此可见,杜聿明和孙立人在这个关键节点出现了分歧。杜聿明觉得自身难保,英军又不靠谱,不如铤而走险回国;孙立人则认为应该选一个更保险的方案,与其保险回国,不如先率新38军转移到印度,然后再做打算。
站在他们各自的角度来看,似乎都没问题。
既然两人的意见无法统一,那就只好兵分两路,这样还能起到一个迷惑敌人的作用。

由于日军的注意力被杜聿明率领北上的大部队所吸引,新38军在撤印途中比较顺利。部队非但没有损失,而且还在途中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
而杜聿明所带领的第五军却因遭到日军追击丧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时机,给养中断,饥病交迫,大部分官兵都葬送于野人山中。
前文有提到,杜聿明所率领的第五军是当时国民党军队唯一拥有最新机械化装备的精锐部队,但是他们的最终结局要比孙立人率领的新38军悲惨很多。
当时杜聿明是孙立人的上级,结果谁也没想到,上级率领的部队最终损失惨重,而下属率领的部队非但没有损失反而还扩大了规模。
这件事情发生后,杜聿明和孙立人的关系降至冰点。而之前孙立人冒着风险带兵营救英军一事也让杜聿明感到不满,他认为孙立人宁愿牺牲自己的战士去营救英军,也不愿意和国军拧成一股绳,一起穿越野人山,如果当初有孙立人的加入,第五军的结局也不至于这么悲惨。

就是因为这件事,才让共事多年的两人,始终矛盾重重。
总的来看,孙立人接受过西方军事思想的熏陶,他的军事思维确实和大部分战将不一样,当初孙立人会带着新38军前往印度,也是因为他想保全这支军队。
从孙立人的行军经历可以看出,他并非黄埔出身,也不是蒋介石的亲信,所以他没有受到过国民党军传统习惯的影响,也没有必须听从老蒋指挥的习惯,这跟杜聿明是截然相反的。
而杜聿明则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一旦对方不同于自己,他就会认为对方是“卖主求荣”。
孙立人在抗战时期,尽心尽力,是众所周知的抗日战将,至于杜聿明对他的不满和评价,还是有些言重了,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