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灭郑史上有名的菜鸡互啄,最弱战国七雄消灭姬姓正统王权

有史杂谈 2025-04-22 10:45:46

【导语】

韩国打垮郑国那事儿,说的是战国时候,大概是公元前423年到前375年这段时间,韩国把郑国给吞并了的大仗。

公元前453年那会儿,晋国内部出了大事,韩、赵、魏这三个大家族联手,把晋国给分了。这一分,战国时代的大幕就拉开了。

在三个大家族势力里头,韩国地盘最小,人也最少,算是实力最弱的一个国家。因此,他们特别想通过打仗和扩大地盘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免得被其他大国给吞了。

紧挨着它,同样势单力薄的郑国,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它想要吞并的首要目标。

从公元前423年开始,韩国挑起了一场旨在吞并郑国的大战,战国早期那段时间,两国就像两个不太行的选手,互相较量了起来。

过去快五十年了,韩国和郑国之间打了六次大仗。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争斗,韩国最终把郑国给灭了,成了战国七雄之一。

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韩国被挤在了一个细长的地方,就在黄河中间那段。它的东边和北边被魏国紧紧挨着,西边是强大的秦国,南边又是楚国。这样一来,它能往哪儿发展呢?地方实在是太小了。所以一直到被秦国吃掉之前,韩国都是战国那七个大佬里最不起眼的一个。

【蓄谋已久的小国兼并】

郑国的地盘主要在河南新郑附近,虽说在战国早期它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国家,但它的背景可不简单。春秋那会儿,它还是中原地区的第一个老大呢。

郑国的开国老大,名叫郑桓公,这家伙可不简单,他是周宣王的亲弟弟,正儿八经的周王室直系后代,血统纯正得很。

西周那会儿,诸侯国多得有好几百个。郑国呢,因为血脉高贵,就在这些诸侯国里头排上了第一梯队。

公元前770年那会儿,西周垮了,周平王只好跑到洛邑去,这样一来,东周就算开始了。打那以后,咱们中国就迈进了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规矩乱了套,各个诸侯国虽然表面上还尊奉周天子为大家的老大,但实际上已经纷纷动手打了起来。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讲规矩、守礼仪,而是各自为政,互相抢夺地盘。名义上大家还都听周天子的,但私下里已经变成了你争我斗的战场。

郑国和晋国,作为正宗的诸侯国,在协助平王迁都东边时可是出了大力气。再加上它们地理位置好,就在中原那片肥沃的土地上,所以很快就走上了成为霸主的道路。

那时候,郑庄公真是拼了命地治理国家,让郑国的实力噌噌往上涨。他带着郑国的军队,把周天子的诸侯联军给打败了,甚至还用箭射伤了周天子。这下子,郑庄公的名声可算是响当当的了,一时间威风凛凛。

另外,郑国借着周天子的名义,吞并了不少小国家,就好比殷商后代建立的戴国,位置在今天河南兰考那地方,这样一来,郑国就成了春秋时期的一个大佬。

但郑国想当霸主的美梦就像烟火一样,一闪就没了。本以为只是个开头,没想到那就是最辉煌的时候了。

郑庄公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抢国君的位置,在郑国闹起了好一阵子大乱子。这场内斗拖得时间太长,把郑国折腾得不行,国力大减,从那以后,郑国就慢慢衰败下去了。

这时候,南边的楚国、东边的齐国、北边的晋国都变得特别强大,它们开始忙着扩张地盘。郑国呢,被这四个方向的大国围着,就像被夹心饼干一样,它的势力一点点被这些大国给占了。

可郑国人却不在乎外来的危险,老喜欢自己内部斗来斗去。到了春秋时候的后半段,郑国的国君没啥实权了,国家大事都让七大有权有势的宗室大夫家族给把控了,郑国也就越来越弱了。

公元前453年,晋国出了大事,就是三家分晋。以前统治中原的晋国,是姬家的直系,结果被拆成了三块,变成了赵、魏、韩三个国家。韩国呢,分到了晋国的南边,跟郑国做了邻居。

那时候,韩国的都城设在平阳,就是现在的山西临汾。他们原本是晋国的大臣之一,不过地盘比起其他两家来,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再加上被赵、魏、秦、楚这些大国团团围住,别说想往外扩张了,就是自保都难,说不定啥时候就被人家给灭了。

为了活下去,我们得往黄河南边的郑国那边发展。那时候,韩国的国相段规跟韩康子说,咱们得拿下郑国的重要地方成皋,这样就能控制住其他那些诸侯国了。

因此,韩国想要吞并郑国的念头,早在他们和别国一起分割晋国的时候就已经很明显了。从那之后,他们就一门心思想要把郑国给灭掉。

这时候的郑国,是个老牌姬姓国家,没了晋国和周王室的帮忙,就显得特别孤单。碰到那些新兴的地主卿族势力崛起,郑国是越来越觉得使不上劲儿,应对起来也力不从心。

【韩灭郑之战——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公元前423年那会儿,韩国这个诸侯国还没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心里头急得慌,就想通过打仗来显摆显摆自己的肌肉。

后来,韩武子带着兵马去打郑国,把郑幽公给杀了。郑国人一看,赶紧推举郑幽公的弟弟郑繻公当上了国君。从这时候起,韩国和郑国就算是彻底闹翻了,两边都准备拼个你死我活。

公元前409年那会儿,韩武子走了,他儿子韩景侯就接了他的班。韩景侯一上台,就带兵打下了郑国的雍丘,开始对郑国步步紧逼。

走投无路的郑国决定奋力一搏,在公元前407年成功打败了韩国,之后两边就陷入了你来我往、难分高下的僵局。

在这个阶段,韩国虽然整体比较强大,但还没法吃掉郑国。所以韩景侯改变了策略,他一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东边,跟着魏国一起去打齐国,这么做是想让郑国放松警惕。

另外,韩国把都城搬到了离郑国挺近的阳翟,这样他们就能很快地集结兵力去打郑国。这么一来,韩国和郑国之间竟然有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公元前403年的时候,周安王官方认定了韩景侯成为诸侯,这样一来,韩国就算是正式建国了。韩国越来越强大,这让郑繻公心里开始犯嘀咕,生怕会出啥岔子。为了早点解决这个麻烦,他打算自己动手,先发制人。

公元前400年的时候,郑国的军队出动了,他们去打韩国,把阳翟给围了起来。两边又打了起来,不过郑国确实力量不够,虽然让韩国有点头疼,但到最后也没能把阳翟给打下来。

韩国硬扛住了压力,把郑国给轰了回去。这么一来,两边的平衡局势就被打破了,看起来韩国要赢面大一些了。

真是祸不单行啊,公元前398年的时候,郑国国内乱成了一锅粥,各大卿族之间打得不可开交。那时候的国相子阳,被太宰欣给干掉了。过了两年,太宰欣又下手了,这回郑繻公也没能幸免。这样一来,大家伙儿就推举郑康公出来当老大了。

打了四年内战之后,郑国变得更加虚弱不堪。到了公元前385年,韩国打下了郑国的阳城,这时候的郑国已经是摇摇欲坠,赶紧抱住了魏国的大腿。魏国呢,也乐意跟郑国联手,一起对付韩国。

就这样,郑国靠着魏国的保护,又多活了十年。但这十年里,郑国不但没夹着尾巴努力变强,反倒不把韩国放在眼里了。

然而世事难料,公元前375年,魏国改变策略,往南发展,把都城挪到了河南大梁,并且挑起对楚国的战事。为了防止两边受攻击,他们开始跟韩国拉近关系,这样一来,郑国就突然间没了后盾。

韩哀侯瞅准时机,觉得是时候把郑国给灭了,就开始琢磨怎么动手。他张罗了个大会,把郑国和三晋的人都叫来。郑康公呢,啥也不知道,高高兴兴就来了。另一边,韩哀侯可不含糊,立马带着大军就去打郑国了。

郑国一下子就被攻了个没防备,都城新郑就这么被占领了。郑康公呢,完全没有还手之力,直接被人家抓了起来,关了起来。

魏赵两国因为都想争夺中原的地盘,还有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它们不会仅仅因为小小的郑国,就跟韩国打起来。它们也不会眼睁睁看着郑国被灭掉。结果,韩郑这一仗,最后就是韩国把郑国给并了,事情就这么结束了。

【最弱战国七雄从此诞生】

韩国把郑国给灭了之后,就把都城搬到了新郑。在三晋这些国家里头,韩国算是最不起眼的那个。

韩国攻打郑国,主要是为了在这战国乱世里争抢地盘,好让自己站稳脚跟,成为一方霸主。

要是说春秋时期那争霸战就是奴隶主贵族王爷们自家打架,那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可就大变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主要就是那些卿大夫们,他们彻底把奴隶主给挤下去了。这时候,军事和政治上的斗争,那真是一个比一个狠,残酷多了。

因此,韩国为了避免被消灭,只能尽力拓展自己的战略空间。从实力对比来说,韩国和郑国之间,并没有哪一方完全掌握主动权,两者可以说是打个平手,力量相当。

不过韩国显然更有毅力,也更擅长打交道。就像古代书籍《韩非子》里说的那样:

郑国因为依赖魏国,所以不听从韩国的建议。后来魏国去攻打楚国,结果韩国趁机把郑国给灭了。

经过韩国好几任国王的不懈打拼,在外交上费尽心思,韩国终于挤进了战国七雄的行列。但遗憾的是,尽管韩国把郑国给并了,它的实力弱小这一点还是没变。

在那之后的各国争斗里,韩国很少再赢得拿得出手的战斗,压根没法跟其他大国较量,结果就成了秦国灭掉其他六国时,第一个被打败的国家。

6 阅读: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