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近现代中国历史,常提及两人,名声均不佳。一为蒋介石,称“独夫民贼,微操大师”;一为汪精卫,谓“中国头号大汉奸,油光水滑”。
尽管他们名气颇大,但多数人不清楚二者确切关系,看似同伙,实则不然。
今日简述二人关系如下。保持逻辑清晰,用词精准,旨在明确阐述他们之间的联系,不涉及冗余表述。
他俩同为浙江同乡,相距仅140公里。汪精卫生于1883年,其出生前两个月,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逝世,终年64岁。
三年后,蒋中正(蒋介石)诞生。
汪精卫父为官府幕僚,蒋介石家业殷实,两人均受良好教育,超当时八成同龄人。汪成绩优异,获官费留学日本,22岁加入同盟会,因文笔出众受孙中山赏识。
27岁时,他刺杀摄政王载沣却意外获得机遇,借此结识袁世凯,并在同盟会中的声望得以提升。
汪精卫因结识袁世凯,在劝孙中山让位给袁任临时大总统时作用显著,并作为专使团成员,与蔡元培、宋教仁等前往北方,邀请袁世凯至南京履职。
汪精卫追随孙中山至1925年其逝世,后接任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主席。同年,42岁的他在广州宣布首要任务是北伐,统一中国。
此时,蒋介石的身份为黄埔军校校长,兼任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及广州卫戍司令。
首次东征陈炯明取得全胜,因此同样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随后,蒋介石将黄埔军校两教导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并亲自担任军长。
廖仲恺遇害后,蒋支持汪驱逐胡汉民出国,接着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逐出广州,并收编其部分部队,由此成为国民党内掌握军事实力的关键人物。
二次东征时,我方军队成功将陈炯明叛军全数歼灭。
1926年1月,蒋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及常务委员;次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1926年,汪精卫任国民政府最高负责人,蒋介石掌军事大权。蒋虽为汪下级,但军权在握,汪控制力有限。孙中山逝后,国民党内派系众多,两人为达目的,相互支持利用。
汪要求蒋清除敌对势力,以增强自身影响力,扩大威望。
蒋要求汪提升地位,以强化自身势力。
然而,如同民国初年的“府院之争”,矛盾日益累积,最终两强难以并存,冲突随之爆发。
北伐时,蒋逐渐显露反动本质,无视汪的阻挠,策划了“中山舰事件”。
蒋借此事件打击我党的同时,亦试探了汪的底线。
汪面对下属挑战权威的无动于衷,及蒋随后的排挤,感失势,终被迫辞职,流亡法国。
途经苏联时,受到斯大林接见。
两月后,他归国并担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一职,持续与蒋进行权力争夺。
同月,蒋于南京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并邀前遭排挤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出任主席一职。
至此,同时出现了两个异常的国民政府。
不到三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志趣相投的汪精卫与蒋介石,为对抗我党这一共同目标,再度联手。
两个月后,蒋、胡、汪因未获军方与政治支持,相继辞职离任。
此间,蒋不甘权力旁落,得江浙财团助力,并与宋美龄完婚,仅两月余便成功复起。
在中原大战取得胜利后,他正式成为全国名义上的最高统帅。
之后,对我党、我军及进步人士进行了不断的围剿与迫害。
汪不甘寂寞,四处联络,四年后成立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形成对立,分庭抗礼。
双方陷入了僵持,一时之间,形成了谁也占不了上风的局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历史进程加速。蒋邀汪重组国民政府,废广州政府,任汪为行政院院长。然汪上任当日,日本人即挑衅,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
汪和蒋自始便恐日,不认为战争可胜。1931至1935年间,他们签署《淞沪停战协定》,及让华北主权予日的《何梅协定》、《察哈尔协定》等,丧权辱国。
人民愤怒至极,汪被王亚樵派孙凤鸣刺杀重伤,子弹打入脊椎无法取出,孙凤鸣乃“民国第一杀手”之义士。
全面抗战爆发后,汪不甘做蒋副手,谋求私利,置民族利益于不顾。1938年,他正式投日,建立伪国民政府,沦为“中国头号汉奸”。
得知汪精卫投敌卖国,蒋介石极为气愤,痛斥道:“汪精卫寡廉鲜耻,实为奸伪之最。”
汪因资历深、地位崇、人脉广,蒋曾试图挽救,派宋子文、陈布雷劝其回重庆,但汪固执己见,未纳忠言。
国民政府决议永久剥夺汪精卫党籍,并解除其所有职务。
国民党派遣王亚樵执行暗杀汪的任务,但遗憾的是,行动未能如愿成功。
自此与蒋关系断绝,再无往来。
他后来全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及东南亚,最终罪行累累,在日本毙命,61年的罪恶生涯就此终结。
汪逝世后,日本政府将其遗体运回,于南京举办国葬。
随后,将汪安葬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梅花山,其陵墓设计与中山陵相仿,建造预算高达5000万伪币。
汪的妻子陈璧君忧丈夫遗体遭报复,遂安排人员将五吨碎钢混入混凝土,浇筑墓壳。未料,1945年8月日本投降,墓穴建造工程被迫中止。
抗战胜利,国民政府炸毁汪墓。工兵指挥官马崇六火化其遗体,汪的骨灰被火葬场工人吹入炉膛,化为乌有,好似他从未存在于世。
至此,汪精卫与蒋介石之间长达二十年的纷争终得落幕,纠葛至此画上句号。
两人相同之处在于无不良嗜好,少饮酒,不贪色。然而,他们缺乏民族大义与中国人骨气,过分看重权术、地位和荣誉。
名利之中,名总位于利前。追求之时,名声往往先于利益被看重,这是不变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