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后,凭借着几乎无限供给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中国流水线普工红利优势明显,形成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业。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加工贸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20多年前,中国制造业还是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中国并没有被美国的全球化理论忽悠,不甘心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中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制造业发展规划,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中国通过推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国投资。以庞大的中国市场为磁铁,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吸纳全球最新技术。中国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科研机构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同时,加上中国具有技术工人红利和工程师红利优势,中国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远超美国等发达国家。据经合组织等机构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全球占比仅为6%,2023年已经上升至 35%。
中国目前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全球最为复杂完整的各类制造产业链条。中国企业在高铁、电动汽车、通信设备、光伏、锂电池、无人机、家电等众多产业领域处于领先。

在中国制造业当中,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持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大幅下降。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高附加值产品占全球的比重达34.0%,排名第一,超过美国的20.4%。与2011年相比,这一比重增加了14.1个百分点。
2024年,在中国的出口商品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已经由2010年的70%下降至17%,而机电产品所占比重则高达59%。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从2010年的50%下降至目前的20%左右,而中国自身产业链集群所制造的商品占比上升至70%。
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和“技术工人红利”。这两大红利不仅使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备了显著的成本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还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红利优势明显,并在推动制造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工程师红利方面,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的521.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765.3万人,是全球最大的工程师群体。
中国每年培养的理工科毕业生约700万人,是美国的10倍以上,是印度的7倍。
同时,中国工程师的人力成本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瑞银中国曾发表报告认为,中国的研发人员薪资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左右。中国正处于一轮创新热潮之中,尤其在信息技术、新兴工业、家电等行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强,中国的人口红利将升级为 工程师红利。

在技术工人红利方面,中国技术工人总量超过2亿,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每年培养的技术工人超过1000万人,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相比之下,美国技术工人总量约为5000万,德国约为2000万,印度约为1亿但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10%。
同时,中国技术工人的薪资水平显著低于发达国家,不及欧美国家的四分之一,但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明显高于欧美国家,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中国技术工人红利体现在数量庞大、技能水平提升、成本优势显著等多个方面。不仅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动力。未来,随着技能培训的进一步深化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技术工人红利将继续释放巨大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而与之相比的是,由于熟练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美国近年力推的制造业回流因此受挫,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严重的阻碍。
例如,印度职业教育体系薄弱,2023年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工人人均产值仅为中国的六分之一,企业难以提升竞争力。

未来,中国还将会出现科学家红利。例如,据深圳数据技术公司Dongbi Data 1月1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数量首次超过美国。
在报告中,“高层次科技人才”被定义为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过有影响力论文的研究人员。
据Dongbi Data的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和美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趋势截然相反。
2020年美国有36599名世界顶尖科学家,这一总数逐年下降,到2024年降至31781人。在此期间,美国在全球人才库中的份额从近33%降至27%。
中国顶尖科学家的人数从2020年的18805人增加到2024年的32511人,全球份额从17%上升到28%。

同时,中国一流研究成果的数量在持续增长。目前,中国高影响力论文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和欧盟,中国专利数量也位居全球榜首。
在2023年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机构前10名中,有7家机构来自中国,而在2015年时,仅有中国科学院一家中国机构进入前十。进入榜单前20名的中国机构多达11位,超过一半。
2024年11月,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年度报告《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显示,中国以164万件发明专利申请位居全球第一,美国和日本分别为51.8件和41.4万件,分别名列第二和第三。

中国红利优势仍然明显,技术工人红利、工程师红利和科学家红利,将会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中国高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品未来将具有更大的优势,将会推动中国未来制造业产值全球占比继续上升。
据经合组织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203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全球占比将会由2023年的35%进一步上升至45%。而美国、日本和德国则分别由2023年的12%、6%和4%下降至11%、5%和3%,韩国和印度仍然持续在3%左右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