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人声鼎沸的购物中心,如今空置率飙升,有的甚至沦为‘鬼城’!2024年,全国超1.2万家实体店关停,大润发、沃尔玛、星巴克纷纷撤场,连运营20年的老店也未能幸免。
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逛商场了?

1
1990年,中国首家购物商场北京国贸商城开业,因其商业模式新颖,每天来逛商城的人络绎不绝。
这让资本们看到了商机,纷纷圈地建商业地产,这一商业形态也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
到2003年之后,中国经济来到了改革开放发展之后最快速的阶段,超市行业迎来了黄金时代。彼时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在中国遍地开花,而中国的永辉、大润发、人人乐等也在迅速扩大规模。
然而,历经30年的发展,城市里的综合型购物商场越建越多,购物商场的日常流量已经急剧下滑。在2015年时,全国购物商场的日均客流量约为4.7万人,而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已经降到2万人。这并非简单的经济原因,而是供需失衡、消费习惯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2010年的时候,淘宝搞了个“双十一”购物节,一下子就把好几百万顾客给吸引来了,大家都抢着买东西。这事儿简直就是电商火起来的标志。
电商的崛起无疑是商场衰落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2003年后兴起的电商平台给了它们致命一击。电商没有高额的房租、人工等成本压力,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同样的商品,网购价格可能比实体店便宜好几倍。而且,动动手指就能货比三家、查看评价、了解详情,甚至享受“次日达”服务。这种便利性让传统商场的“货架模式”显得笨重且缺乏吸引力。
购物中心管理者坦言,电商的智能化服务让消费者习惯了“省时省钱”的购物方式,而商场却难以在价格和效率上与之竞争。
部分老牌商场对顾客体验漠不关心:退换货难、卫生间脏乱、缺乏休息区……甚至有消费者吐槽:“在商场买件衣服,感觉自己像在求人办事。”。
相比之下,电商平台的无条件退换政策进一步削弱了线下优势。
当消费者因商品同质化而转向线上时,商场客流量减少,品牌商被迫撤柜,进一步加剧萧条。

除了外界因素之外,商场的困境很大程度上还和自身的经营有直接关系。全国80%的购物中心业态高度雷同:一楼化妆品、二楼女装、三楼亲子、顶楼餐饮。十几年不变的商场格局,让消费者越来越缺乏逛的兴趣。
消费者调侃:“逛完一家商场,等于逛遍全城。”
所以,随着国内整体消费疲软,加上电商的冲击,以及商场自身缺乏创新,让商场越来越走下坡路,2024年百货店零售额下降2.9%,导致很多商场最终被迫关门。
县城购物中心地租暴跌50%,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租金仍居高不下。上海某商场年租金占营收的40%,迫使品牌提价求生,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人工、水电成本逐年上涨,永辉超市2024年关店85家,直言“卖场模式难以为继”。
消费者需求已从“购物”转向“社交+体验”,但多数商场仍停留在“卖货”思维。一位90后吐槽:“商场除了吃饭和看电影,毫无吸引力。网红店排队2小时,不如在家刷剧点外卖。”

3
面对重重挑战,一些商场已经开始探索转型之路。
河南许昌的"胖东来"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它通过提供超预期的服务和深耕区域市场,在传统零售业的寒冬中逆势上扬。有顾客因工作不慎将购买五个月的鞋子刮坏,商场二话不说就给换了新鞋,这种重视顾客体验的经营理念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好评。
合肥百盛购物中心转型“二次元圣地”,引入25家动漫IP店,客流量暴涨60%。上海静安大悦城通过主题快闪店,半年销售收入破6000万元。
上海西岸梦中心打造宠物友好商场,设宠物饮水站、专属菜单,甚至“狗流量超过人流量”。北京THE BOX朝外推出“毛孩子蹦迪联谊”,单日吸引超5000人次。
武汉万象城借势“樱花之城”IP,打造8米高樱花树、数字艺术长廊,联动法国文化展演,将商场变为“城市春天容器”。西安“长安十二时辰”街区通过沉浸式唐风场景,日均客流量突破3万。

所以说,商场的衰落并非终局,而是新生的起点。当消费者用脚投票,淘汰的是僵化的旧模式,留下的是敢于创新、拥抱变化的勇者。未来的商场,不再是冰冷的交易场,而是情感共鸣的社交据点、文化体验的沉浸舞台。这场变革中,谁能读懂人心,谁就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