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反复无常,不到48小时,关税豁免取消,美元是否将沦为废纸?

道義长存 2025-04-15 14:21:49

前言

这美国的政策,到底有没有个准啊?

4月12日,美国海关发出公告,宣布对部分中国商品豁免关税,这对于中美之间的外贸企业而言,本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好消息。

可结果不到48小时,特朗普就在社交媒体上推翻决定,宣称“没有例外”,所谓的“关税豁免”只是暂时的。

这一出“政策过山车”不仅让供应链乱了套,更让美元的信用蒙上阴影。

那么,这场关税事件究竟还将如何发展?美元的地位会因此受损吗?

“关税闹剧”重创市场信心

4月12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突然宣布对中国电子产品实施关税豁免,理由是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和供应链紧张。

这一消息一度让市场松了一口气,尤其是依赖中国零部件的美国科技巨头,如苹果和特斯拉,迅速调整库存策略。

然而,仅仅48小时后,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明确表示“没有豁免”,并强调对华强硬立场不变。

这一180度大转弯让全球市场猝不及防,恐慌情绪迅速蔓延,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一天内波动幅度超过2%,创下近年罕见纪录,而华尔街的恐慌指数(VIX)飙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高点。

企业的反应更为直接,由于不确定未来政策走向,部分美国制造商暂停了与中国供应商的合同签署,供应链陷入短暂瘫痪。

据业内人士透露,特斯拉的部分电池组件库存仅能维持两周生产,而苹果的芯片采购也面临重新谈判的风险。

而这场闹剧的根源在于美国国内的政治博弈,特朗普的决策看似矛盾,实则是为了平衡多方压力。

一方面,豁免关税可以暂时缓解美国消费者对电子产品涨价的抱怨;另一方面,迅速反悔则是为了迎合“铁锈带”选民,巩固其对华强硬的形象。

然而,这种短视操作不仅让美国企业措手不及,也让全球投资者对白宫的政策稳定性产生深深怀疑,而这,也同时冲击着美元的国际地位……

美元遭遇冲击

白宫的反复无常直接为美元带来了多重冲击,像通胀方面,在美国对华加征高额关税后,电子产品、稀土等关键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

据统计,部分民生商品如大米价格涨幅高达34%,而制造业成本的增加进一步推高了消费品价格。

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因此连续两周下滑,零售业面临巨大压力。

并且,政策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全球投资者对美债的抛售潮,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关税风波后的首个交易日上涨15个基点,达到近年高点。

这意味着美国政府的借债成本大幅攀升,年度利息支出可能额外增加1800亿美元。

不仅如此,中国的对等反制不仅打击了美国经济,也促使更多国家重新审视美元的可靠性。

近年来,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已在双边贸易中尝试使用人民币或其他货币结算,像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超过50%。

而中东一些国家也开始接受人民币支付石油款项,虽然这些举措短期内难以动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但无疑为去美元化埋下了种子。

白宫的短视政策,正在一步步削弱美元的信用根基。

那么,美元的霸权会否因此终结?

美元霸权会否终结?

目前,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仍高达58%,远超欧元(20%)和其他货币。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其科技产业和金融市场的深度也为美元提供了坚实支撑。

像美国的半导体产业依然占据全球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华尔街的金融创新能力仍是全球其他市场难以企及的,这些优势让美元在短期内难以被替代。

此外,白宫并非没有应对的空间,为缓解关税战带来的压力,美国已对稀土、抗生素原料等战略物资开出“豁免清单”,试图稳定关键行业的供应链。

美联储也在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若美元信用继续承压,不排除通过降息来稳定投资者情绪的可能性。

然而,倘若特朗普继续这样“乱来”,那么这将在无形中削弱了美元的信用根基。

到那时,纵使美方有关机构持续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或许也将无法改变美元不断衰落的命运。

相比之下中国近年来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扩大人民币的使用场景。

同时,中国还在数字货币领域加快布局,央行数字人民币已在多个城市试点,未来有望成为跨境贸易的新选择。

这些举措虽然短期内难以挑战美元,但正在为全球货币体系的多元化铺路。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美国关税政策反复修改,外交部回应》2025年4月14日

京报网:《美媒:关税政策将给许多美国企业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2025年4月14日

财联社:《美元“王座”崩塌:特朗普“关税炸弹”持续炸穿美元防线!》2025年4月14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