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
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体的大宝库,发展森林食物,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这标志着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从传统耕地向全域资源拓展的重大转变。
“森林粮库”的核心理念是践行“大食物观”,通过开发森林资源,构建涵盖经济林、林下经济产品、木本粮油等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徐州林木覆盖率31.60%,居全省第二,这无疑为森林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徐州有哪些“森林粮库”?如何带动富民增收?

褐色的羊肚菌如小伞般破土而出
目前,徐州“森林粮库”已形成多元产品矩阵,邳州20万亩银杏林年交易额超30亿元,开发出保健品、生物制药等50余种深加工产品,形成全国最大的银杏产业链;丰沛两县的羊肚菌、榆黄蘑等高附加值品种年产值近40亿元;沛县鹿楼镇“林下经济3.0”模式,实现四季轮作亩均收益超传统农业10倍;睢宁县“猪—沼—林”循环模式年减排CO₂358吨,减少化肥成本50万元,土壤有机质提升0.5个百分点……从“银杏经济”到“菌菇奇迹”,林下经济新产业正悄悄打开徐州农民致富路。
“森林粮库”怎么建?
“靠山吃山,林下经济别有洞天。”沛县林业站站长李伟深有感触地说道,“过去总觉得粮食只能种在地里,现在森林也能‘产粮’。”
黄河故道沛县段全长33公里,历史上多次的河水冲刷,形成了“只长茅草不长粮”的大沙河荒滩,河道两岸沙化土40余万亩,是生态环境较敏感脆弱的区域。目前,黄河故道沿线全面开展了以防护林工程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大力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积极发展苹果、梨等适生经济林果。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开发,黄河故道沿线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昔日的荒沙滩变成了林海苍翠、花果飘香的农林业基地。
“2021年,沛县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经济,探索树、蝉、菌共生互补的林下经济种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种植面积有1万余亩。”李伟说,“实现了‘春天树上摘榆钱,夏天树下卖金蝉,冬天树行间种植羊肚菌’,产生多重收益。亩产值由原来的1万元增加到4万元左右。”
阳春三月,邳州市邢楼镇石膏矿采空区2872.5亩的土地上,枫杨、栾树、落羽杉、彩叶豆梨等10多种、2万多株树木发出了新芽。以前存在安全隐患的塌陷地,现在整修了沟、渠、路,实行封闭管理,打造三季有花的近自然群落,不仅成为网红打卡景点,还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沛县西北部煤炭开采土地塌陷区创新治理方式,将土地复垦与营造林相结合,把塌陷地变成了生态防护林,实现了生态修复,改善了环境;丰县大沙河项目结合水生态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成为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工程……截至目前,徐州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以上,年产值近40亿元,拥有近40家省、市、县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农民种出了好日子。
“森林康养”拓展增值空间
新沂马陵山建成4.5公里森林步道,康养中心项目落成;丰县大沙河镇、师寨镇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镇”称号,生态旅游康养初见成效。
“徐州市充分发挥板材加工、优质林果、银杏产业、森林旅游4大产业主导作用,积极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目前,全市林业产值约770亿元,呈现规模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势头。”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探索林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按照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决策部署,打造生态功能完善、经济效益明显、地方特色鲜明的生态走廊。同时发展森林碳汇,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首提“森林粮库”,徐州早已躬身实践,曾经的采煤塌陷区与荒山秃岭,如今已成为林海翻涌的“绿色银行”。依托百万亩林下经济,徐州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以模式革新为抓手、以科技赋能为支撑,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