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华夏医学科技奖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者
2023年12月9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华夏院士论坛暨学术年会”在南京隆重举行,活动期间发布了新一届的华夏医学科技奖获奖名单,这些获奖项目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以下为今年6个一等奖获奖项目。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全病程防治新技术》 项目
第一完成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张宏家教授,主要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是一类由于主动脉中层病变导致的起病急骤,非常凶险的主动脉疾病,患者48小时内死亡率达23%,误诊率高、手术难度大、且缺乏规范的治疗方案。如何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发病风险,以及综合提高救治过程的效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项目组历时10多年,针对AAS 防治策略全流程进行了系列创新,基于AAS研究平台的数据支持,从高危人群预防、发病早期风险预测到治疗策略改良,构建了完整的AAS防治体系,并通过AAS 协作网在全国100余家医院开展临床推广应用,救治超6000名AAS患者,大大提高了AAS的诊治疗效。
《中国人群胰腺癌临床诊疗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 项目
第一完成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郝继辉教授,主要完成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我国胰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仅 10.8%,早诊率低、预后差且缺乏有效治疗策略,严重威胁国民健康。项目历经15年,建立和推广了胰腺癌精准诊断策略和标准化多阶段的全程治疗体系。在优化治疗规范、提升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的同时,极大地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危重新生儿诊疗关键技术创建与推广应用》项目
第一完成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医师、周文浩教授,主要完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新生儿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危重新生儿救治水平。但纵览全球,新生儿死亡率并未出现大幅下降,提示在新生儿危重症的救治中,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经验性决策困境。在危重新生儿中,遗传罕见病是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如何从海量测序数据中快速准确识别遗传病因是筛查和诊断的难点;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重症,是危重新生儿死亡和远期病残的重要原因,精准诊疗策略是治疗的难点;新生儿脑病中,新基因、新机制的发现及新治疗手段的开发是基础研究的热点。本项目正是针对上述热点与难点,建立了新生儿危重症的遗传疾病筛查、诊断平台,在多中心亚低温治疗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了HIE的精准诊疗策略,并依托中国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协作网进行了大范围的推广,同时拓展新生儿脑病的新基因、新机制与新治疗,全面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诊治水平。
《大气颗粒物的健康危害、致病机制和个体干预》项目
第一完成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阚海东,主要完成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大气颗粒物是我国排名第四的居民死亡危险因素。然而,我国尚缺乏系统性的大气颗粒物与健康的研究,对其健康危害、致病机制和健康防护手段尚未完全明确。针对此,本团队开展了十余年的系统研究,研究成果为支撑我国乃至全球的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研究团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了 SCI论文逾100篇,影响因子合计逾1500分。其中代表性论文15篇,含2篇ESI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合计407分,他引1841次。项目培养了一支国际领先的环境健康研究团队,成员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高引学者等荣誉。
《基于甲状腺功能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关键机制研究与诊疗体系建设》项目
第一完成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任医师、唐熠达教授,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豪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是代谢性心血管疾病高发国家,而本项目重点关注的代谢危险因素“甲状腺功能异常”在我国的患病率急剧升高。传统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模式中缺少对甲功异常的系统性应对,易造成该类患者的漏诊或延误治疗。本项目紧密对接国民健康重大需求,率先在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了创新成果。本项目深入研究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建立创新的诊疗体系。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累计他引900余次。主编《甲状腺与心血管疾病》一书,为国内该领域首部专著。授权专利7项。制定领域内指南/共识6部,成果30余次写入国际、国内权威指南。建立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医联体,覆盖全国220余家医疗机构。牵头成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全面推动该领域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及学科发展。
《包虫病防诊治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转化应用》项目
第一完成人: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温浩教授,主要完成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包虫病(棘球蚴病)呈世界分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病,是广大农牧民因病致贫的主要原因,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准扶贫计划。团队潜心研究包虫病40余年,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创建了包虫病科学防控体系、规范诊断体系和综合治疗体系,科学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为世界包虫病防治贡献了“中国方案”,把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包虫病的能力推进到一个新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包虫病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家在包虫病科学研究领域跨入国际学术前沿。
华夏医学科技奖是经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由中国医促会设立和主办的全国性医学奖项,奖励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等医疗和健康科技领域中推动自主创新、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中国医促会具有国家科学技术奖直接提名资格,可从华夏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中择优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华夏医学科技奖2010年正式启动,现已成功举办13届,共计801个项目获奖,其中有21项获奖项目已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也许在今年获得一等奖的项目中,将产生新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持续推动中国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