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顾茅庐最早见于诸葛亮的这篇《出师表》,刘备三次拜访“布衣”诸葛亮,请他帮助自己匡扶汉室,挽救危局,其心至诚至善,被传为一代君臣佳话。
只可惜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纯粹简单,看客们休被《三国演义》所欺骗,首先,诸葛亮并非村夫布衣,而是有名的世家大族子弟。
其次,三顾茅庐并非刘备辛苦求贤,而是荆州士族集团精心设计的政治投资。如果看客们真把刘备恳求“布衣”诸葛亮当真,未免过于天真。
“隐形”豪门诸葛亮和他的名士圈子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刻画为才貌双全,智多近妖的完美形象,曹操、周瑜、司马懿对其痛恨无奈,大骂其为诸葛村夫,极尽侮辱愤恨之情。
诸葛亮一介躬耕田野布衣,竟能扭转乾坤,三分天下,却始终拿他没有办法。
曹操出身于顶级官宦,司马懿、周瑜亦是地方世家大族,在那个讲求阶级门阀的年代,诸葛亮在他们眼里确实是“村夫”,称呼上一点也没错。
但如果放在普通百姓和各位看客身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诸葛亮被骂称“村夫”,但并非真的村夫,相反大有来头。
据史料记载,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诸葛家是当地望族,追溯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担任司隶校尉。
如果查阅一下西汉官制就会了解,司隶校尉始设于汉武帝晚期,为查办太子刘据巫蛊之乱而设。
非皇帝心腹耳目不能任此职,拥有纠察、弹劾中央百官和京畿地方官员之权,具有相当高的权威。
只不过诸葛丰为官清廉,刚直不阿,被权贵排挤,遂隐居民间,后代子孙一直在琅琊繁衍。
此后诸葛家族宦海沉浮上百年,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时任泰山郡丞。
郡丞是地方长官郡守的佐官,食禄六百石(太守二千石),虽然非显赫机要之职,但亦是地方中高级官员。
不过值此东汉末年,时局动荡,诸葛亮八岁时,诸葛珪病逝,幼年诸葛亮只能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
诸葛玄曾是袁术属下,并被拜为豫章太守,数年后,曹操讨伐袁术,派将军朱皓攻取豫章,诸葛玄不得已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并于197年逝世,从此诸葛亮便隐居于隆中。
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家族发展到诸葛玄这里已经门庭“熄烛”,淡出东汉政治舞台。
如果诸葛亮仅傍身诸葛家这块没落招牌是不足以引起世人重视的,也不会有出头的机会,真正让诸葛亮显达的关键人物是黄承彦。
在荆州的十多年时间里,诸葛亮一面刻苦学习,另一面结交荆州名士,如司马徽、庞德公等。
诸葛亮凭借风流倜傥的形象以及满腹才华的机智引起了黄承彦的兴趣,可能是黄承彦笃定诸葛亮会成大器,便将其招为快婿。
关于黄承彦的身份背景,史书无太多记载,但其妻蔡氏却出自荆州顶级名门豪族,蔡氏的父亲叫蔡讽。
蔡讽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蔡氏嫁给黄承彦,小女儿嫁给刘表。
刘表在当时为荆州牧,是荆州的军政首长,蔡讽的儿子蔡瑁是刘表首席军师。
所以说,黄承彦与刘表之间是连襟关系,诸葛亮则是刘表的内侄女婿。
史书记载,黄承彦谓诸葛孔明曰:
“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大意是黄月英很有才华配得上你孔明,但是相貌丑陋,丑到什么地步?这件事都成了荆州乡里的笑谈,如此一看,诸葛亮这朵鲜花简直插在牛粪上。
而诸葛亮能答应这件婚事也说明其看中了黄家的资源。所谓有舍就有得,诸葛亮娶了丑女,但也迈入了荆州名士的圈子。
当时与诸葛亮交好的有徐庶、崔州平、石韬、孟建等,其中,崔州平的父亲是太尉崔烈(崔烈为董卓所害),石、孟等人亦是名士出身。
所以诸葛亮的隐居不过是名义上的隐居,实际上是在搞秘密小团体,窥测朝局,伺机而动。
他所居住的襄阳和隆中,与其说是乡野,不如说是非官方的情报中心。
他们通过家族的广泛关系网收集情报,否则哪来的隆中对三分天下,一个普通农夫能有此高深见解?任打死也不相信!
那么最终脱颖而出的为什么是诸葛亮呢?除了身处荆州大家族交际圈中心外,最主要的还是诸葛亮能力才学较其他人突出。
史载,诸葛亮与孟、石、徐三人游学,孟等求学皆务要精熟,只有诸葛亮能观其大略,诸葛亮曾点评三人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却只笑而不言。
从以后的发展来看,徐庶、石韬、孟建三人均在魏国为官,只有诸葛亮做到蜀汉丞相。
由于诸葛亮要颜值有颜值,要才华有才华,所以逐渐在荆州士族中出圈,并得到著名大名士司马徽、黄承彦、庞德公等人的推举。
既然推举,免不了故弄玄虚的包装,“卧龙”称号正是他们的杰作。
按照他们的说法“卧龙凤雏得一人即可得天下”,这么厉害对人物别说曹操,就是久居荆州的刘备在跃马檀溪前都不知道。
可见这一切不过是包装的人设,为的就是把诸葛亮推出来,那么为什么荆州名士要铁了心的推孔明搞事情呢?
刘表,如何从荆州创业老板沦为弃子诸葛亮出山与荆州政局的变化有很大关联,而这一切还要从刘表说起。
刘表,汉朝宗室、名士,年近五十岁时被董卓派到荆州任荆州牧。
自黄巾之乱后,地方军阀割据,州郡豪强林立,视中央如提线傀儡,而荆州的情况更为复杂。
在此之前,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所杀,荆州各地,从郡到县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这些割据势力以宗族、乡里关系组成武装集团,除了自卫,还时常劫掠周边地区,因此也被叫做宗贼。
可以说,刘表接手前的荆州就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大土匪窝,而董卓派刘表过去没有没有一兵一卒,刘表单骑匿名入荆州才得以顺利上任。
此后刘表为了解决宗贼问题,与荆州蒯氏家族、蔡氏家族等豪族联手,一面通过他们的影响和人脉加以招抚,给予利益。
另一面斩杀一批桀骜不驯的宗贼首脑,仅仅一年,刘表就控制了荆州七郡,而这一切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渡很多政治和社会资源给荆州名士集团。
刘表的妥协虽然看上去软弱,但在当时也是无奈之举。
更重要的是,刘表营造了一个相对中原来说比较安全的外部环境,诸葛家族等很多中原士族都是在此期间迁入荆州。
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刘表南收零陵、桂阳,向南开疆拓土,成为坐拥数千里疆域,带甲兵十余万的强大诸侯势力。
在内政上,他爱民养士,恩威并施,使荆州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并成为中国九大州最富庶稳定的地方。
然而强大的物质基础使刘表与荆州士族之间在荆州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发生分歧。
刘表只希望自保于江汉,以观天下之变,而士族集团则希望北上图谋中原,争夺天下,获取更多资源和利益。
对于刘表仅仅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想法,被讥讽为“自守之贼”。
201年,刘备自袁绍处投奔荆州成为荆州统治集团分道扬镳的转折点。
刘备南征北战多年,为世之枭雄,有吞并天下野心,在煮酒论英雄时,被视之为唯一与曹操并肩的人物。
对于刘备的到来,刘表甚为提防,但碍于汉室宗亲的身份不好拒绝,只能收留,但没有重用,只安排他驻扎新野,以固北藩。
而刘备不甘久居人下,极善笼络人心,并迅速结交新野豪杰。
当然光有这些优势还不足以让荆州士族投资刘备,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刘表年老体衰,时日不多。
刘备入荆州时,刘表已年过花甲,他的长子刘琦懦弱无为,次子刘琮被蔡氏家族控制,由于两个儿子都不成器,被曹操嘲笑为豚犬耳!
刘表家族的衰弱让荆州的庞氏、崔氏、蔡氏、黄氏等大家族决心在刘备身上投资,于是卧龙先生诸葛亮在此时“应运而出”。
这也标志着刘表成为荆州名士集团的弃子,荆州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
隆中对,与其说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不如说是刘备对诸葛亮的面试关于荆州精英投靠刘备这件事上,小编想起了东北地区的一句方言:上赶子不是买卖。上杆子是指主动接近或讨好的意思。
说白了就是过于主动或一厢情愿是不会办成事情的。虽然我想傍身你,但我得让你觉得我有分量。
所以在诸葛亮出山前,徐庶和司马徽先烘托一下气氛,司马徽在与刘备见面时,不吝溢美之词的夸赞: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定天下。
徐庶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更是把自己比作地上的烈马,诸葛亮则是天上的麒麟,还说像诸葛亮这种级别的人才,必须得亲自去请才行。
老实说,刘备并不清楚诸葛亮的能耐到底有多大,但绝对知道黄承彦、司马徽的能量有多大。
打个夸张的比方,你和市长见面,市长推荐一个人,并说这个人能帮你飞黄腾达,你一定铁了心的想要见他,不仅仅是他有才,还有他背后那层能量巨大的关系网。
刘备愿意见诸葛亮,也不单单是诸葛的才学,更重要的是荆州名士集团的人心相背。
以刘备的城府韬略当然知道要给一个谦虚访求贤达的态度,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而这段佳话的本质不过是两位影帝级政治家的双簧戏。
当然,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来溜溜,没错,我刘备虽然求贤若渴,但你得真正能帮助我。
所以在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开门见山的问道:
“现今汉室衰败,我想恢复汉室,匡扶社稷,但直至今日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此话虽是请教,实则是面试考题,此时诸葛亮年仅二十七岁,但是身处荆州精英阶层的核心,通过发达的情报网络早就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
他明确地对刘备说:
曹操平定北方,挟天子令诸侯,不可与之直接对抗,孙权统治江东已历三世,民众归附,应该和他结好作为援手。
只有荆州、益州这两个地方完全可以夺取,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之后待天下有变,派一员上将兵出荆州,刘备自己从益州北上,汉室复兴指日可待!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到这里,诸葛亮已经明确摊牌。
荆州名士和刘表已经决裂,现在愿意跟随你把刘表政权推翻,荆州就是你我合作的见面礼,现在的问题是同室操戈这件事你愿不愿意干?
刘备作为一代枭雄,这件事怎么会有半点犹豫,说干就干!诸葛亮的出山标志荆州精英阶层与刘备正式联手,而《隆中对》也成为此后数十年刘备的战略方针。
刘备相中诸葛亮的人脉背景。对隆中对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