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街亭之战无疑是极为关键且充满遗憾的一笔。
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街亭的得失成为左右战局的核心因素。诸葛亮选派马谡驻守街亭,最终导致战役失败,北伐功亏一篑。

但倘若将视角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刻,除了马谡,诸葛亮其实还有诸多选择。
01魏延,蜀汉军中的一员猛将,其军事才能在刘备时期便已崭露头角。
刘备入川时,仅带黄忠与魏延,足见对其器重。汉中之战后,刘备力排众议,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魏延也不负所望,任职期间汉中稳如泰山,其“重门之策”更是成为蜀汉防御的经典策略。
从军事能力上看,魏延无疑是守街亭的上佳人选。他善于防守,经验丰富,面对张郃的进攻,以其军事素养和谋略,有很大把握守住街亭。
然而,诸葛亮对魏延却有所顾虑。魏延性格果敢,军事理念与诸葛亮并非完全契合。若魏延成功守住街亭,其声望与军功将达到新高度,势必在蜀汉高层权力结构中占据更大份额。一旦二人军事意见相左,蜀汉内部可能出现分裂的危机,这是诸葛亮不敢轻易冒险的。

对于诸葛亮而言,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北伐战略的整体规划,远重于一场战役的胜负。因此,尽管魏延能力出众,但出于对蜀汉内部权力平衡和战略统一性的考量,诸葛亮最终没有选择他。
吴懿,作为刘备的大舅哥,其妹妹吴氏贵为太后,在蜀汉集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他原本是刘璋部下,投降刘备后逐渐崭露头角。魏延死后,吴懿受命接替其守卫汉中,期间未出任何差错,展现出一定的军事能力。
以吴懿的资历和能力,守住街亭并非难事。
然而,诸葛亮却对他有所保留。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的祸乱殷鉴不远,诸葛亮深知外戚势力膨胀对政权稳定的威胁。让吴懿去打一场硬仗,若取胜,他在蜀汉集团内的地位将急剧攀升,可能引发外戚势力崛起,干扰蜀汉政权的正常运行。
诸葛亮一心致力于北伐大业,希望蜀汉内部权力结构稳定有序,为北伐提供坚实保障。

因此,在街亭守将的选择上,吴懿因外戚身份而被排除在外。
02赵云,蜀汉五虎上将之一,智勇双全,威名远扬。
汉水之战中,他偃旗息鼓,以少数兵力大败敌军,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胆略。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成功将军队全部带回益州,其军事指挥能力和沉稳性格令人钦佩。
从能力上看,赵云完全有能力守住街亭。

然而,诸葛亮在北伐时将赵云派去兵出斜谷,作为疑兵吸引曹魏主力。赵云习惯接受指挥,执行疑兵任务时能较好地完成战略牵制。若将赵云调去守街亭,斜谷方向的疑兵计划可能受到影响,无法有效牵制曹魏兵力,打乱整个北伐战略布局。
诸葛亮的北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战略体系,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在权衡之下,诸葛亮为了确保北伐战略的完整性,没有让赵云去守街亭。
王平,在街亭之战中担任马谡的裨将,虽职位不高,但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素养。他多次对马谡布阵的错误进行规劝,在马谡不听劝阻后,率领自己仅有的一千人马扎营山脚。
张郃打败马谡后,王平击鼓鸣角,造成有伏兵的假象,减少了蜀军的损失。
战后,诸葛亮对王平的表现十分赞赏,并予以提拔。在后续的战役中,王平也多次展现出出色的防御能力,成功抵御敌军进攻。
尽管王平能力出众,但在当时,他的职位太低,缺乏独立指挥大军的经验和威望。街亭之战关乎北伐全局,需要一位能够镇得住场面、统领大军的将领。以王平当时的资历和地位,难以服众,无法有效整合和指挥军队应对张郃的进攻。
因此,诸葛亮在选择街亭守将时,没有考虑王平。
街亭之战的失败,是蜀汉北伐征程中的重大挫折。

诸葛亮在选择守将时,面临着诸多复杂因素的考量,权力平衡、战略布局、将领资历等都在其权衡范围之内。魏延、吴懿、赵云、王平,这些将领各有优势,但也因种种原因未能成为街亭守将。
历史虽无法假设,但通过对这些潜在人选的分析,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诸葛亮的艰难抉择,以及那个时代复杂的军事政治格局。
这段历史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文本来源@妖火说历史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