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孟子称为“和圣”的柳下惠为了信用,竟严词拒绝了国君的请求

我爱文言文 2022-05-28 21:01:17

原文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齐侯不信,曰:“若柳季②云是,则请受之。”

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③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鲁侯乃献岑鼎。

——出自北齐·刘子《刘子·卷二·履信》

注释

岑鼎:鲁国的名鼎,古时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

柳季:即柳下惠。

信:诚信。

译文

从前齐国攻打鲁国,索要鲁国的岑鼎。鲁侯用别的鼎冒充岑鼎献给齐侯,请求订立盟约。

齐侯不相信这个鼎就是岑鼎,说:“如果柳季说这个是岑鼎,那么我就接受。”

鲁侯打算让柳季去说服齐侯,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国家的重器,而诚信也是我立身的根本,如今要破坏我立身的根本,来保全您的国家重器,这是我难以办到的。”鲁侯只得献出岑鼎。

文化常识:鼎的历史

鼎本来是古代的一种烹煮食物的器具,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青铜鼎。

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因为铸造的成本高,也成为了贵族地位的象征。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所以鼎就从一般的炊器发展成为传国重器。

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在秦朝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就逐渐失去了。

根据“鼎”的不同作用和含义,产生了很多的成语。

1、根据三足圆鼎,有了成语“三足鼎立”。

2、鼎是煮食物的器具,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有了成语“人声鼎沸”。

3、鼎是古代贵族才能使用的,有了成语“列鼎而食”,“钟鸣鼎食”,“鼎铛玉石”。

4、鼎被视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意义,有了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鼎鼎大名”,“春秋鼎盛”。

人物故事:“和圣”柳下惠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鲁国柳下邑(今山东济南平阴县)人。

因为他的封地在柳下,谥号为惠,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柳下惠”,他还是百家姓中“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应该是“坐怀不乱”的故事,被人们视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

柳下惠曾在鲁国掌管刑罚狱讼,他生性耿直,不事逢迎,得罪了权贵,屡受打击排挤。

因为他的道德学问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我一直这样,到了哪里都会被排挤;如果我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孔子和孟子都对柳下惠十分推崇,孟子更是称他为“和圣”,“百世之师”。

启发与借鉴

鲁侯想通过欺诈来保全岑鼎,但柳季坚决不从,这是因为他把诚信看作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甚至高于生命。

反观当下,某些人的诚信令人堪忧,连白纸黑字都想抵赖。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是为人之本,信乃立身之道,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做人诚信与否,是一个人品德和人格的体现,更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爱文言文”。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