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生产队老队长,谈七十年代农民社员们在过年时能放几天假

草根爱练剑 2025-03-04 03:24:11

资讯来自网络;原创 学良议事 湖南

过年的意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吃好玩好,玩的前提得有空闲时间,所以大家都盼望着能放假休息。当然,现在放假是体制内人员的福利、专利,灵活就业人员包括农民等个体,放不放假、休不休息,完全自己决定。

大集体时代,农民是有组织的,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劳动生产,所以放不放假、休不休息不是由自己决定,而是由生产队集体统一安排。在一些人眼中,农村生产队的标签就是穷和累,穷就不说了,关于累,有人把那时的生产队视作是一个大笼子,禁锢了思想和身体,农民社员们没有自由、没有假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像牛马一样,终年劳作在田间地头,就连过年,有些人常提起“干到二十九,吃完饺子就下手”,“大年三十不收兵、正月初一又出征”,意思是过年就留一顿吃团年饭的时间,其余时间就得马上参加生产。

那么,生产队时代,农村社员们过年到底放不放假、能休息几天、又在干些啥呢?为了还原事实真相,不被别有用心的群体和公知所误导,作为当年的当事人和经历者,我有责任站出来,说一说当年的事实。这里,自我介绍下,我于72年就开始担任生产队的队长,81年分田到户后卸任,当了十年的生产队队长。

后人或者专家都以批判的视角看待大集体的,所以像《福贵》《老农民》等影视作品中,大集体时代展现出来的是黑暗无光、非常不堪的一面,例如,大作家莫言就说穷得吃煤核,很多人也相信。那么这些影视作品,除了表现穷的一面外,还有左和苦的一面,那时,革命高于一切,所以连春节也要革命化,生产队农民社员不休息,吃了团年饭,放下碗筷就得下地加油干。

我的记忆中,确实有一年提倡过革命化春节,大概是在69年左右吧,那时我还没当生产队队长,上一任队长从大队开会回来说,上级要求破除传统习俗,立新风,全力抓农业生产,春节不放假不休息。还有一年,那是我当队长后,大概是七四年,我们公社来了位新书记,他提出全公社要搞农业生产开门红,不准过大年,要从大年初一就要出工搞生产 。

现在看来,过革命化春节也好、搞春节开门好也好,都是极左的做法,头脑发热,片面强调精神力量,不顾客观规律、不尊重社员意愿,其实,不只那个年代有,现在,也有些专家和政策,不接地气,搞形式主义和乱决策,如“白加黑”“五加二”工作法,提出“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这同当年如出一辙。

因为这类政策违背规律和人们意愿,往往就是一阵风,在我印象中,就只有这两年,有“政策”硬性要求不准放假,其余年份,则是由生产队自己做主,根据农事生产及社员需求自行决定,即使这不安排放假的两年,生产队执行起来也是大打折扣,大年三十和正月初,安排几个社员扛着锄头、担着箢箕,到田间地头应个景、交个差。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基层的形式主义,都是上级胡乱决策或者被逼造成的,以前如此,现在也如此。

所以,除去个别年份,正常情况下,不会让社员们春节都不休息,为什么这么做?首先,农事规律决定,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冬天,万物休养生息,地生息,那么人也要休息,没必要瞎折腾。腊月和正月,是全年最为清闲的月份,劳动生产就是些积肥、锄草等。

那有人问,过去有句口号,叫冬修水利,组织大会战,怎么会轻闲呢?确实,那时的冬季,各级都要组织搞水利建设,但是呢,像县里和公社组织的水利建设,抽调的只是个别青壮年社员参加,他们倒是要备战到腊月的二十七八才回家,本生产队的修水利,组织社员挖挖堤坝、疏通沟渠,几天时间就搞定了。

其次,尊重习俗和传统。春节是人们最看重的节日,俗话说,“叫花子也要过个好年”,那个年代,一是人穷没有钱,二是整个社会物资也短缺,所以大部分年货,都得自己置办,所以一到了腊月,社员们就陆续开始杀年猪、打糍粑、磨豆腐、酿甜酒,甚至因为平日没有时间,所以娶亲、嫁女、房子落成都选择在腊月,这都需要时间。

三是工分值的考虑。有人会说,你这个老队长是不是糊涂了,这春节放假跟工分扯上啥关系啊。这个外行人不知情,让我来告诉你答案。生产队时代,社员们劳动一天计相应的工分,年底按工分值结算分红,这工分值是全部产出(收益)与工分总数的比率,如果春节不休息、搞的又是无效劳动,产出不增加,只是社员工分数增加,那么工分值就会降下来。精明的生产队队长都会算这笔账,工分值低,说明你管理无方,所以,还不如放假,既满足社员之需,又不至降低工分值。

事实上,在我当队长的那些年,一到了腊月,农村的年味就开始浓起来,过年的放假也可以说是分两个层次和阶段,一是自由放假,一些社员需要置办年货、亲戚走动的,不再像以前管得那么紧,只要请假都批,按现在的说法是弹性管理;二是集中放假,综合考虑农事生产、过年习俗、政策要求等,会宣布全体社员统一放假休息。当然,这个放假的时间及安排,一般会与邻近生产队沟通,防止攀比,并向大队领导报备,记得那些年,集中放假的时间一般是腊月二十六到正月初五,十天左右,初六就要出工了。

过年放假后,社员们会去干什么呢?年前忙,年后闲。为过好年,主妇们抓紧置办未准备的年货,擦拭桌椅板凳,洗涤被褥衣服;男社员忙着出猪栏、修整坪院、砍柴火,过年了,即使不富有,也得把家里收拾得清清爽爽、利利索索、亮亮堂堂。

在吃完团年饭后,就来到了正月。我们这习俗是,新年第一天,财不外流,初一不拜年,从初二起,开始了大拜年。生产队时代,交通、信息不方便,平时亲戚间走动少,就靠过年来补,尤其是出嫁女必要回娘家拜年,那几天,大路小巷,人流川流不息,家家有贵客,户户有笑颜,那些留守在家的社员们,也都互相串门、喝茶、烤火、摆龙门阵,就热闹、人情而论,七八十年代,是农村最有年味的时代。

欢时易过,一转眼春节假期就到了,初六,我吹响了上工的哨声,或许是天气尚较寒冷,或许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社员们三三两两、没精打采来到田间地头,清点一下,有近四分之一的社员,还在拜年没能赶回,反正这几天也没有多少农活干,来的人就上工分,不来的人就随他。

国人有过了元宵节才算把年过完的说法,元宵节之前,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也不管是机关团体还是集体单位,上班、出工,往往是出工不出力,作为管理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过了元宵节后,就要恢复正轨了。那时的生产队也一样,一般选择在正月十六,开全体社员大会,既是动员会,也是收心会,会上,先要政治学习和发动,如抓革命促生产、批林批孔,然后讲一番“人勤地不懒”的道理,从此起,恢复紧张、严格的生产管理。

大集体时代,生产队里,过年真正没能休息只有两类人,一类是饲养员,过年了,猪牛不能不吃不喝啊,还得正常喂养,所以,饲养员是一年365天都上工分的,另一类是那些老年人,闲不住,平常早晚都要外出捡粪、交给生产队算工分,春节也不歇,照捡不误,其余社员,能在春节里,过上几天相对惬意、轻闲、舒适的日子。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