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治下的军户:逃不走的军事农奴

火山口的普林尼 2022-11-17 10:52:29

“天皇皇,地皇皇。泪如血,人断肠。一入万马堂,休想回故乡。”——古龙《边城浪子》

在《边城浪子》中,这段描写,写的是关东第一大帮派,万马堂。然而在明朝洪武时代,却有着易进难出,更为严苛的“万马堂”——大明的军户制度。

整个有明一代,军户制度就像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将无数鲜活有力的子弟纳入其中,压榨成为军事农奴。可以说,早早地就注定了大明国防体系的崩盘,这也是为什么,到了中后期,能征善战的将领,更多愿意组建家丁式的武装。

了解大明的军户制度,就可以知道《水浒传》中刺字充军数百里这一酷刑的现实来源了。

世代为军

明朝国防体系的根基,就是相辅相成的卫所制度与军户制度,根据开国谋臣刘伯温的设计,大明在全国各大边防重点与军事要塞设立卫所,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千户、百户的人数,逐渐向下递减。

卫所的士兵来源,都是军户。军户是一种特殊的户籍与世袭的身份。每一家军户,都必须出一名成年男子服兵役,且这个传统,代代相传,一代成为军户,便世世代代皆为军户。

军户出了一人去服兵役,其他人就太平了嘛?答案是否定的。家中如果还有其他年龄相符合的男子,便被称为“余丁”,余丁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或者是劳役,家中服兵役的人战死或者是逃亡,立马由余丁补充。

这还不算完,按照“其军皆世籍”的制度,士兵到达卫所之时,须将妻子儿女一并迁移到卫所,就近组成家庭。原籍地方官需经常操办接送军户家眷的事宜,小家就此捆绑于卫所之上,军士们便有所牵挂,有所顾忌,同时也有利于军户人口繁殖,保证给卫所提供源源不断的军户。

同时,与原籍父老们的联系还未中断,明朝的军户们,都需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往遥远的卫所去服役。一旦在卫所中发生了逃亡事件,正如前文所说,会追溯到原籍,根据亲属关系,强制勾选男丁,来补充。同理,若是绝后,也从叔侄弟兄中找寻一人,接替军户的地位。

可以说,一人入了卫所,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与卫所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后代也被紧紧锁在卫所。因此,寻常人家,都不太愿意找军户婚配——从人的天性出发,谁愿意自己被一直束缚在一地受苦受罪呢。

卫所军人婚配率,在整个大明朝都是相当低下的,年过四十依旧孑然一身的,大有人在。卫所军户制度,就是洪武年间,社会网格化,死气沉沉缺乏活力的真实写照。

据统计,整个明朝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是军户,换言之,仅仅这一项制度,就能让帝国五分之一的人口被永久束缚在一地。

悲惨生活

明朝在卫所制度之上,还普遍推行了军事屯田制度。每一个卫所,都会分配一定数量的田地乃至林地。卫所军人平时耕作服劳役,战时随军作战。

卫所中的屯田,除了定期给朝廷上缴国税钱粮之外,军官们的俸禄,士兵们的军饷口粮,都由卫所中的产出提供,可以说,卫所中的生产,供养了整个帝国的财政系统。

朱元璋一开始的设想是很好的,这样可以保证物资供应自给自足,也是从战乱之后的凋敝到恢复生产的好方式,但是长此以往,给军户们所带来的,就是非人的待遇与长期以来深重的灾难了。

军户们被长期束缚在卫所中,与外界的世界隔绝,部分人还是拖家带口,一旦整出些什么幺蛾子,家小乃至同乡人都会受到牵连,因此,在卫所中,承受艰苦的劳动和长官的刁难,逆来顺受成为了常态。

而卫所的官员,时间一久,便可以发现这些军户们的为难之处,然后不断加以利用,肆意盘剥。克扣军粮军饷自然是常态,不少军官,将卫所建立成自己的独立王国,强迫手下兵士给自己私人充作劳役,或是干一些私运物资的非法勾当。更有甚者,凌辱底层军士的妻女,成为家常便饭。有不和或者抗命之人,动辄挑断脚筋或是枭首示众。

而卫所的普通军户们,若是反抗,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反抗或是想外出告状者,大都势单力薄,不经意间就成为刀下亡魂。加上卫所的特殊性质,被上级凌辱欺压致死的士兵,往往可以隐瞒很久,甚至就此逍遥法外。

“这等官人,上坏朝廷的法度,下苦小军,略不有些哀念,将那小军每苦楚,也不如猪狗。且如人家养个鸡狗及猪羊,也等长成然后用,未长成,怎么说道不喂食、不放。必要喂食看放有条理,这等禽兽畜生方可用”

以上是《大诰武臣》序言中,朱元璋对那些军官和士兵们的评价,士兵们的待遇可谓猪狗不如。圈养家禽尚且知道养肥了再来食用,而卫所的士兵们,确实入门那一刻,便被榨干到离开人世。

无处可逃

军户的成分来源,也非常有意思,早期,可能还有随着朱元璋起兵的百姓和逐鹿天下中投诚而来的部队。到了中后期,主要就是强迫普通百姓参军或者是作奸犯科之人因罪充军了。

众所周知,洪武年间大案冤案频发,罪人充军者不计其数,这些罪人的后代们,自然也就注定成为军户。他们多被编入“恩军”、“长生军”,意为让这些罪人去充军,已属于法外开恩。

至于参军的普通老百姓,当局多喜欢挑选“乡野老实之人”,这类人没见过世面,不熟悉官场规则人情世故,各个老实巴交,安置在军队中,极为好控制。

聚众造反,自然是难比登天。而境遇又颇为惨烈,传到寻常人家,都对军户这一群体避而远之。别的不管了,活命要紧,怎么活呢?

等着洪武大帝开恩,这概率,堪比今天彩票中奖,贿赂官员嘛,底层平民,哪有这个财力闲钱,所以,只有唯一的选择——冒着生命危险,逃命吧,逃了,兴许还有活下去的希望。

明朝开国的四年,就有四万多名卫所的士兵逃亡,这样的数字,实在吓人。朱元璋无奈,只得出台了自上而下的一系列问责机制。到了后面,甚至宣布:将藏匿的逃兵交出来送给官府,逃兵和藏匿者,都不追责,如果不交出而被发现,藏匿者与逃兵同罪。

后来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相互揭发举报的措施,让邻居与亲属都有举报逃兵的义务。并在底层营造相互举报的恐怖氛围——只要能够缉拿逃兵到官府,逃兵的家产,可以赏赐给举报者。

就这样,一张天罗地网就此展开,许多逃离军营回乡的军户,家中至亲与邻居都害怕被牵连,立马将其扭送至官府,军户们一时间有家也难回。更可怕的是,逃兵严重的地区,地方官还被下达了抓逃兵指标,不达标着,轻则降职,重则挨板子。

军户们,就这样,只能从一个炼狱,逃向另一个炼狱。逃兵率最低的卫所,恰恰是这个制度:如果本人不逃跑,只需要本人终身服兵役,如果逃跑了,则需要子孙抓来充补。

大明卫所制度,使得广大军户一入其门,便走投无路,成为被束缚在方寸之地的军事农奴。被吃人不吐骨头的官僚们,榨干了每一滴血肉。而始作俑者,恰是大明王朝的实际掌舵人。

(本文取材于谌旭彬老师的《活在洪武时代:朱元璋治下小人物的命运》)

3 阅读:651
评论列表
  • 柱柱 11
    2022-11-17 19:35

    冯锡范:做有钱人家的奴比做贫穷人的主人还要好很多[得瑟][得瑟]

  • 2022-11-27 08:02

    清朝旗籍和明朝军户是一样的,只不过清朝旗人有皇室、宗室的支持,地位高,对汉人文官士绅地主阶级有压倒优势。明朝军户就非常凄惨,永乐死后洪熙帝、宣德帝彻底倒向以三杨为首的士绅阶层,没有任何人替军户和武将们出头。

  • 2022-12-09 17:47

    洪武年间军户属于那种铁饭碗,因为朱重八敢杀人,军户制从洪武末年开始烂到正德年间彻底完蛋。

  • 2022-12-10 21:09

    古龙还真长寿能从明初活到现代[笑着哭]悲惨的军户维持着大明300年的江山[笑着哭]不凄惨的元兵连元朝都维持不了百年

  • 2022-12-17 15:13

    制度的缺陷,汉文明的发展走进了死胡同,以至于几次三番亡于蛮夷之手,也是自作自受。

    七月初七心七意 回复:
    不懂别乱说,是制度的先进,但是生产力跟不上,导致制度必须得倒退一点
  • 2022-11-26 14:26

    大清取天下之仁恒古未有,大萌太屑了,一对比大清好太多

    任道安 回复:
    不要脸的东西,剃发易服,杀得人头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