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耶律洪基不会发兵大宋,乔峰也不用断箭自尽

火山口的普林尼 2022-10-08 13:03:26

(萧峰)这当儿情急拼命,蓦地里一声大吼,纵身而起,呼的一声,从那三十几面盾牌之上纵跃而过,落在皇太叔马前。皇太大吃一惊,举马鞭往他脸上击落。萧峰斜身跃起,落上皇太叔的马鞍,左手抓住他后心,将他高高举起,叫道:“你要死还是要活?快叫众人放下兵刃!”皇太叔吓得呆了,对他的话一个字也没听见。

这时叛军中的扰攘之声更是震耳欲聋,成千成万的官兵弯弓搭箭,对准萧峰,但皇太叔被他擒在手中,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萧峰气丹田,叫道:“皇太叔有令,众三军放下兵刃,听宣圣旨。皇帝宽洪大量,赦免全体官兵,谁都加追究。”这几句话盖过了十余万人的喧哗纷扰,声闻数里,令得山前后十余万官兵少有半数听得清清楚楚。

——《天龙八部》

帮助辽国道宗耶律洪基平定重元之乱,称得上《天龙八部》中萧峰的经典一战了。在楚王挟持耶律洪基家属,帝王陷入绝望,想要举刀自尽,避免契丹内部手足相残之际,萧峰出马了。

此时此刻,萧峰面对千军万马,虽千万人吾往矣,为了结拜兄弟之情义,危难之际挽救大辽江山。

文前引的这一段描写,萧峰的英雄气概以及在战场上随机应变的将才一览无遗。将耶律洪基逼上绝路的叛乱,就这么被萧峰一举平定。

耶律洪基绝无对宋开战之意

“重元之乱”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只不过并没有出现萧峰这样的万人敌的剧本,也没到将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给逼上绝路的程度,叛乱从开始到被平定时间非常短暂,甚至过程还可以说有点滑稽。

但是这次叛乱的背景,牵扯到了辽国皇族内部的一幕幕狗血剧情和对外关系。是辽国统治者内部重重矛盾的一次集中体现。

耶律重元是道宗耶律洪基的叔父,在耶律洪基的父亲兴宗皇帝在位时,重元深受当朝皇太后的喜爱,太后给自己的家族成员滥赐爵位和官职,权欲薰天。

耶律洪基父子总体上对宋友好

不太可能大局侵宋

后来,太后竟然鬼迷心窍,想要以重元代替自己的亲儿子——兴宗皇帝,以便于控制。但是重元并不想成为这样罪魁祸首,便将阴谋透露给了兴宗皇帝。

兴宗皇帝当机立断,剥夺了太后的印绶,并将太后流放。但却没有完全清除太后盘根错节的势力,后来,甚至允许她重回都城,在贵族面前重建了她的地位。

兴宗皇帝为了维持统治,尽可能地与太后家族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出于对弟弟重元告发政变的感激,授予重元“皇太弟”地位,还担任了北院枢密使和南京留守,拥有控制庞大的汉族人口的权力。

但重元本人,在宫廷中却更倾向于“本土主义的”契丹利益。在朝廷颁布整合新的法律之后,重元力主用新法里面的相关内容,着重保护契丹人的利益。例如禁止契丹人将奴婢卖给汉人臣民,还有禁止居住在帝国南半部的汉人持有弓箭。

可以说重元的措施,与“汉化”政策产生了不小的矛盾,为以后的辽国内部冲突,埋下了伏笔。

兴宗统治期间,一直致力于维持与宋、西夏的关系,边境常年相安无事。

太后在接见宋朝使臣的时候,提出过要恢复老契丹人的传统:兄终弟及。可兴宗皇帝在接见宋使的时候却提到,如果传位给自己这个太弟,很可能相安已久的两国边境,战火重启(吾有顽弟,他日得国,恐南朝未得高枕)。

出于这样的考虑,兴宗便还是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长子——耶律洪基,是为道宗,同时也留下遗命,让继承者完整地维持与宋的和平条约。

耶律重元之乱过程滑稽

耶律洪基即位以后,尊称重元为皇太叔,不直呼其名,重元也可面圣不拘礼节,并且给予了皇太叔一家不少的荣华富贵,重元之子涅鲁古也被封为南院枢密使事。

但此时,重元就开始逐渐被野心勃勃的儿子和一些心怀不满的“契丹主义”贵族拥戴为名义上的领袖,密谋发动叛乱。

涅鲁古最开始打算让父亲装病,这样皇帝耶律洪基就会前来探望,然后便有机会行刺,当然这个计划未能实行。

1063年秋,皇帝按照契丹的传统,去中京道行猎。这时候,谋逆者们就抓住了机会,准备率领一支弓箭手组成的精兵伏击皇帝和他的营帐。

耶律洪基得到情报,却也未做好万全之策,在最初的遭遇战中受了轻伤。他的母亲皇太后则沉着地指挥卫队,击退了进攻者,叛乱的罪魁祸首涅鲁古也在战斗中被击毙。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叛乱者们宣布重元为皇帝,这自然无济于事,无法改变他们被击败的命运。重元得知计划破产之后深感痛苦与无力,便在荒野中自杀身亡。

萧峰平乱

这起叛乱平定的非常及时,仅仅是一两场局部性的战斗,叛乱就结束了。平叛的战斗本身并没有像西晋的“八王之乱”那样造成巨大的国力空耗。不过拨开叛乱背后的因素,可以看出辽国统治者之间的重重矛盾,所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皇帝汉化VS贵族胡化

辽国的行政制度,一开始就是双重政府体制。将官府分为“北面”与“南面”,北面官管理契丹诸部,南面官管理汉人居民。南北双重政府都由皇族成员来担任高官。耶律氏、萧氏、韩氏等权贵氏族,代代身居高位。

尽管在后来,契丹人借用了中原王朝的全套外壳,基层地方组织也按照此来推行。不过这并没有削弱那些皇亲国戚的地位,相反,南北面官的设置与影响,一直到了辽国结束。

幼主即位,太后干政,这在辽国,可谓是屡见不鲜。太后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往往身居高位,掌管辽国半壁江山。等到幼主成年可以亲政以后,对于外戚势力却也无从下手。

这一点和中原王朝的外戚干政不同,辽国实际上长期是将国土与政权的一部分,分给皇亲国戚来统治,双重政府体制,加上以对汉人与契丹诸部落,两种法律体系,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了辽国的政治平衡。

多说一句话,身居南院大王的萧峰,如果是在现实中的辽国,单凭他的位置与出身,完全可以一声令下阻止耶律洪基发兵,不必要在雁门关上演“单于怒,壮士断箭头,六军折返”的一幕。

南院大王完全可以拒绝侵宋

但是任何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消极的一面如果不好好处理,也会带来巨大的祸患。

兴宗、道宗两任皇帝,都更加推崇汉文化,在考生与律法制度上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汉化改革。

历史上的耶律洪基,是根本不可能挑起两国战火,一来他接受父亲的遗命,二来他崇尚汉化,推崇儒道,为人还优柔寡断。

可偏偏这两位皇帝,都没有北魏孝文帝的手段,在推崇汉化维持边境稳定的同时,对于“契丹主义”和想要夺权的枭雄们,基于贵族势力的强大,即使谋反大罪,也无法将这些异己势力铲除。

久而久之,胡化与汉化之争就像一个火药桶,随时会点燃了。

耶律洪基在平定叛乱之后,依旧推行律令与文化上的汉化,在政治上宠信耶律乙辛。这名平叛有功之臣很快掌握了大辽的权力中枢,支配宫廷与皇帝,肆意收受贿赂,任人唯亲,将整个朝局搞得乌烟瘴气。

耶律洪基在乙辛集团的唆使之下,缔造数起冤枉,赐死自己的皇后,废太子。后来他意识到问题,试图亡羊补牢,指定太孙为继承者。耶律洪基死后,留给孙子天祚帝的,已经是一个一盘散沙的帝国了。

汉化对皇帝有利,皇帝是促进汉化的主心骨。但辽国贵族势力强大,用契丹本位来抵抗皇帝的集权。就这样,双重体制下的权欲与胡化汉胡之争,为大辽的灭亡埋下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一点星火,就可以将其点爆。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