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就在于隋炀帝太能折腾

清水空流儿 2024-12-21 18:20:27

煌煌大隋,竟然在正值鼎盛时突然崩塌,两世而终,更在崩塌过程中造成战乱不绝,百姓流离失所,人口折损千万以上,这幕悲剧其实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确定一点,杨广是合法登基,不存在弑父篡位的问题,杨广小字阿摐,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35岁登基。必须承认的是,杨广天性聪敏,容貌英俊,文武兼资,如果不是能力出众的话,杨坚也不可能传位给他。

杨广上位后,改革官制、完善科举、营建洛阳、修大运河、南下江都、北巡突厥、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如果是其他皇帝,干成一样就可以了,而杨广却要都干成,这种种大手笔的背后,却是数不清的代价,这其中最大的错误就是三征高句丽,彻底将大隋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譬如兴建洛阳城,数十万民工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程,有近一半人累死于途中。开凿大运河,同样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服役的壮丁“死者什四五”,用来运载死者的车辆相望于道。上万人在泡在水中,腰部以下都已溃烂。为了征高句丽,隋炀帝召集天下军队,号称二百万之众。被征召的民夫有三分之二无法归家,处处都是骨肉分离的哭喊声,只留下老弱妇孺在家乡耕织,田园逐渐荒废。

杨广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杨广统治的十多年间,前后服劳役、兵役的超过一千万人。当时全国的人口是四千六百万人,若男子占一半,是二千三百万人,除去老弱病残,也不过一千万人。成年男子不足以服役,就由妇女充当。

在这种情况下,大隋终于不堪重负,普通老百姓纷纷聚众起义,大业七年,一介平民王薄在山东举起了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在长白山(今天山东)号召众人反抗隋朝的繁重兵役。王薄起义后,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此后,蓨县人高士达,章丘人杜伏威、辅公祏,平原人刘霸道、郝孝德,以及漳南人孙安祖、窦建德等,在各地掀起反抗浪潮,浩浩荡荡的隋末全国农民大起义就此展开,可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没能阻止隋炀帝出征高句丽的步伐。

在隋炀帝看来,起义军不过是一群盗匪而已,只需下令郡县官吏追捕即可。直到两年之后,隋炀帝第二次征高句丽时,才意识到天下大乱,隋炀帝这才从辽东回师。原因就在于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起兵造反。

杨玄感是大隋上柱国,任礼部尚书,可谓前途无量,这样核心阶层官僚造反,随同一起造反的几乎都是大隋的核心官二代,韩擒虎之子韩世谔、观王杨雄之子杨恭道、裴蕴之子裴爽、郑善果之子郑俨以及来护儿之子来渊等四十余人,一个个都是衣食无忧、前途光明的勋贵子弟。这显然预示着王朝内部发生了裂变,这些既得利益者都感受到了危机。这实际上就是关陇贵族内部意图换马。

杨玄感造反之际,对众人说:“我身为上柱国,家里黄金巨万,既富且贵,我一无所求。如今我不顾家破族灭,只是想为天下人解倒悬之急,拯救黎民百姓。”虽然造反两个月就被覆灭,不过大隋的覆灭似乎就在眼前。

杨玄感虽亡,但其谋主李密此时投奔了瓦岗军,几年之后,成为当时最大一股义军,大业十二年七月,杨广从洛阳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攻下兴洛仓、回洛仓、洛口仓逼围东都,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杨广十大罪状,即“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隋炀帝得知李密带兵围了洛阳,当即勃然大怒,于是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江淮劲卒”赴援东都,与洛阳守军“合十余万众”。王世充是隋炀帝的多年心腹,善于逢迎,为人狡诈。王世充带兵进入洛阳后,与城外的瓦岗军展开对峙,一时难分胜负。

面对隋军的固守,有人劝说李密道:“进军关中,直取长安,然后再回头攻打崤山、函谷关,攻克洛阳,天下可定天下。”

关中在当时天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出自关陇集团的李密当然心知肚明。可李密有担心自己后方不稳,人心不齐,才放弃进军关中。这显然说明李密缺乏远见与魄力,而他的犹豫给了另外一个人一个绝佳的机会。

此人同样关陇贵族出身的李渊,他率领大军从太原千里奔袭关中,成就帝业。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隋炀帝此时已经无法返回北方,便召集众臣商议,计划定都丹阳,退保江南。或许隋炀帝已经感觉到末日一步步接近的恐慌。杨玄感叛乱后,他最担心的局面一触即发,在一波又一波起义浪潮下,各地豪强、官僚纷纷造反,统治集团进一步分裂,某日,隋炀帝引镜自照,对萧皇后感慨道:“好头颈,谁当取之!”

隋炀帝万万没想到,最后夺取他性命的,居然是一直在他身边的心腹大臣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实际上,当隋炀帝还是太子时,宇文化及就做过他的侍卫,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还娶了隋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为妻。隋炀帝登基后,封宇文化及为右屯卫将军。

跟随随隋炀帝南下的骁果军(禁军)大多是关中人。隋炀帝在江都徘徊不前,又加上长安拥立新军,骁果军长期客居在外,难免思念家乡,军心开始动摇,甚至出现了逃兵。

统领骁果军的司马德戡看到不断有士兵叛逃,不由得十分担心,在这种情形,宇文化及就对司马德戡表示:“现在骁果人人都想逃走,一旦陛下禀告此事,你恐怕难有善终,不如一起反了吧”。司马德戡一听言之有理,随即造反。大业十四年三月,司马德戡集结上万将士,在江都发动兵变。当叛军进入城中时,隋炀帝已经察觉到动乱,乔装易服逃到巷子里,但还是被人搜。将他缢杀。

隋炀帝被弑后,天下一时竟出现了三个隋帝。

此前,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入长安,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皇帝,自己晋封为唐王,把持长安朝政。江都兵变后,宇文化及拥众十余万,立隋炀帝的侄子秦王杨浩为帝,之后带兵北归。江都兵变的噩耗传到洛阳,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被王世充等东都官员拥立为帝。不久之后,李渊逼迫傀儡皇帝杨侑禅让,建立唐朝,追谥杨广为炀皇帝。不久,洛阳王世充逼迫杨侗禅让,隋朝完全灭亡。

隋朝的速亡,隋炀帝应该承担一大半责任,只要皇帝够残暴、够昏,无论前人留下的多么丰厚的遗产、多么强大的帝国,都能在几年内败坏了。隋末的动乱中,门阀自然是起兵的中坚力量,既有陇西门阀,更多的是家贼,也就是隋朝的各路藩镇,他们有组织,有良好的后勤,有极强的政治号召力,手下还有各式各样的人才,是一股完整稳固的政治力量,这些集团最后将大隋吃的干干净净。

还有一点就是大隋得天下太易,正如清代史学大家赵翼所言“自古得天下最易者莫过于杨坚”。杨坚在北周本无甚军功,他能够顺利篡位,除了靠外戚身份窃取皇权外,主要是得益于两股政治势,一支是杨坚的妻族独孤家的支持,一支是北周政权中不如意的关陇土豪。而核心的关陇集团并不支持杨坚,所以杨坚对这些关陇集团本身也没有信任关系可言,或者说构建信任关系是薄弱的,所以杨坚与杨广父子上位后,都开始对关陇集团竭力打压,这也是为何两次最大规模的造反都来自关陇集团的内部,并最终是由关陇集团核心阶层李渊被拥立上位。

我是清水空流儿,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