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乱世出英雄,不过在历史上的这些乱世中,三国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受到演义的影响,后世对于三国时期的英雄总是会以演义为背景来看待他们,尤其是曹魏阵营的英雄们,事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要说的就是曹真,曹子丹,其实在曹魏的这些二代中,曹真算是其中能力比较突出的一位了。不过后世出土他的墓碑,在他的碑文上却发现了对诸葛亮的谩骂,但在看到他碑文的时候大多数人却都会被碑文上的字体所吸引,更是有专家表示此乃“隶书正宗”。

在封建王朝中,为了巩固权利,认义子的行为是很常见的,并且在当时不仅是王公贵族甚至就连民间也有这样的一种风俗。这不三国时期曹操也有三位义子,曹操虽说有三个干儿子,但只有曹真一个人是和曹操一个姓氏。

其实当年曹操为什么会将曹真认为义子呢?这一切还要从曹真的父亲和曹操之间的关系说起,在这其中最主流的说法就是,曹操和曹真的父亲关系很好,但是曹真的父亲却在战场上丧命,对这个年幼丧父的孩子,曹操很是怜惜,于是就将他收为了义子。

不过在这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曹真的父亲是秦伯南,秦伯南和曹操的关系很紧密,他当年就预料到自己之后可能是凶多吉少,他唯一不放心的就是儿子曹真,于是他就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曹操,之后秦伯南为了救曹操不幸丧命,曹真则被曹操收养。

虽说只是收养,但对于曹真来说也不单单是给他一口饭吃就可以,在曹真被收养后,就一直在学习武艺,不过因他当时还年少,是以早期的曹真几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深刻的痕迹。
值得一说的是,曹真虽说早期没有什么功绩,这并不代表他能力不行,而是他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其实在他尚且年少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看出他的英勇了,有一次曹真跟随曹操外出打猎,进入林子深处的时候忽然遇到了一只老虎,老虎也注意到了他们,想要对曹操等人发起进攻。曹操和曹真一行人在前面跑,老虎在后面追赶。

就在此时曹真忽然转身对着老虎就是一箭,老虎直接倒地不起,他的英勇和沉着冷静也让曹操欣赏。曹操对这个养子很是器重,将虎豹骑都放在了他的手中,当然曹真也没有辜负曹操的看重,之后在战场上的成绩也是很瞩目的。

在讨伐灵丘的时候立下大功,也正是在此战结束后他被封为了灵寿亭侯。众所周知曹操一生的功绩,其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边疆的镇压活动,几年后河西叛乱,曹操依旧将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曹真。

当然战果也是很让人醒目的,不仅是斩首五万人,并且还得到了不少的战利品,得知此事的曹操也是大喜过望,对曹真赞不绝口。
就像是上文所说的一样,在曹操在世的时候,曹真所做的大多都是这种镇压叛乱的小事。等到曹操逝世后,曹真才真正开始在曹魏朝堂上大展身手。

成为曹丕最器重的将领之一,并且都是姓曹,曹丕对他也比对其他人更相信,这不在曹丕刚登基不久就将曹真封为了镇西将军,是当时曹魏军中一位高级将领。
在曹丕在位的时候就能够看出曹真的能力了,当年曹丕征讨吴国的时候,正是派遣曹真出征,攻打南郡江陵。

最初曹真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很醒目的,在将江陵团团围住后,孙权派遣来的援军也同样被曹真打退。可以说要不是因军中有疫情,这一场大战最终胜利的是谁也未可知。
当然他这一生最辉煌的功绩还是在对抗诸葛亮上,在曹丕临终之际,将年少的小皇帝交给曹真等人。

当然曹真也用一生来践行自己对于曹魏忠心,在诸葛亮将蜀汉内部的问题治理后好就开始了北伐大业。当时曹叡也刚刚坐上皇位没多久,对此也很是惧怕,曹真主动请缨,在街亭之战中截断水源,导致了蜀军的溃败。

在历史上曹真的能力是很出彩的,甚至能说文武双全,并且他的一生兢兢业业地辅佐了曹魏两位君主,就是晚年还能够带兵抵御诸葛亮的进攻,曹真在抵挡诸葛亮北伐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要是以为曹真的能力都在军事上,那就有一些有失偏颇了,曹真在治理地方上能力同样醒目,甚至当年还得到了曹丕的赞赏,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他逝世的时候还没有五十岁,虽说封建王朝中人们的寿命普遍都不长,但他的逝世还是可惜。

并且因在身前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是以在他逝世后,百姓们也自发地为他建庙立碑来怀念他。雍州的百姓就为曹真刻了一块碑。这也就是在清朝末期出土的《曹真残碑》当然经过了这么多年,是以这一块碑在出土的时候就已经受到了损坏。

不过和以往的碑文因为时间风化损坏不同,这一碑的损坏是人为的,因为在碑上有这样的一句话“蜀贼诸葛亮”当地的百姓看到后,心中很是不满,认为这是对诸葛亮的大不敬,于是就将上面的“贼”字给弄掉了。

后来在碑文上出现的带有贬义的字都被凿去了,碑文上一共有235个字,所说的都是当年曹真在雍州的事情,并且这上面每一个字都是工工整整的隶书。后世在看到这一篇碑文的时候第一时间被吸引的就是上面的字体。

字体有多么的出色看看近代的书法家是怎么评价的就知道了,用了四个大字“隶书正宗”。并且这一篇碑文相比汉代隶书,多了几分灵巧,后世甚至将它称为经典。
三、演义影响其实对于曹真骂诸葛亮这件事也是很好理解的,毕竟当年两人也是各为其主,要是大家站在曹操阵营的角度就能够理解当年曹真的情感了。

因为受到演义的影响,是以后世在观看三国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是不能保持中立的态度的,所有人都是站在蜀汉的角度,当然要是站在蜀汉的角度,曹魏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反派。不过要是站在曹魏的角度,蜀汉也是同样的反派地位。

并且演义中也有很多的地方是不符合史料的,就像是上文提到的曹真对抗蜀汉,在正史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在曹真的运筹帷幄下才被打退的。不过在演义中却将这一功劳放在了司马懿的身上。

在演义中被弱化的不仅是曹操,还有曹魏阵营的很多将领。曹操也不是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正史中曹操不仅是有勇有谋并且还文武双全,当然同样和正史不符合的还有曹真,但凡是看过演义的人在提到曹真的时候都认为他没有什么能力。

毕竟在演义中都没有见他打过几次胜仗,其实通过上文的描述也能够看出,曹真的能力也是很出众的,在演义中却直接成为了人尽皆知的“草包将军”后世的我们在看待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单纯地依靠书籍和影视作品。

在《曹真碑》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侍坐公子,将和同生”足以看出他和曹丕、曹魏皇帝之间的关系,甚至很多人说要是当年曹真不死,司马懿也不敢发动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