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让床头也HiFi!拓品D50III解码器+A50III耳放评测

耳边事数码情 2024-04-04 21:46:46

这两年,拓品推出了不少中高端定位的新品,先是70套这样的分体式系统,他们甚至还在70套系统方案内分别搞出了D70 Pro SABRE/OCTO两款各具特色的解码器,随后的DX9旗舰一体机则凭借较为全面的素质表现和更鲜活的听感收获了不少好评。相比之下,在过往拓品的传统强项——入门及进阶市场,产品更新的步调反而放缓了一些。前不久我总算盼到他们更新了全新一代的50套分体套装,我个人对这套入门级系统的期待值并不低,毕竟不管是70套还是DX9,都算是大家伙,而像50套这样占地面积只比巴掌略大一点的小型系统,使用场景就可以更加灵活。出于自己的刚需,我在产品上市的第一时间找经销商借来了一套零售版的机器。

D50 III和A50 III的外形设计与上一代的D50s和A50s基本一致,都是一掌大小的小巧方盒外形,主要区别在于第三代50套装的机身背部接口要丰富许多。D50 III与A50 III之间的连接方式除了RCA连接外,还增添了TRS平衡连接,使用TRS连接后,对比RCA连接,整套系统的声音线条会更加光滑平顺,声音的分离度也要高出一筹,整体参考性更强,因此后文涉及声音和搭配效果的部分,皆默认使用TRS连接。

而新一代50套新添的其他接口基本上也都在改善用户使用体验的层面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D50 III上的供电口换成了更为常见的Type-C口,用手机充电器也可为其供电,它上面还有非常便于连接手机作为其音源的Type-C数据连接口。D50 III和A50 III之间还增添了此前在70套上广受好评的12V Trigger输出触发接口,我们在使用第三代50套时,可借此实现一机开则全开,一机关则全关的便利化操作。

D50 III的内部电路配置对比D50s也有一定的升级,其DAC芯片为两片ES9039Q2M,并使用了更新的自研I/V转换模块,它的失真表现、信噪比和动态范围等参数都要比后者更理想。而尽管A50 III的体积比较小,但得益于工作效率很高的NFCA电路,它能够提供比较强的电流输出能力,其驱动功率也较高,在32Ω低阻抗下,它的最高不失真功率高达每声道3500mW,而在300Ω高阻抗下,它的最高输出功率也依然能够达到每声道760mW。

值得注意的是,D50 III还有一个配套的PC端PEQ调节软件“TOPPING Tune”,它支持最高十段的PEQ调节,与一般的EQ相比,PEQ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它可以对中心频率的频点、幅度以及Q值(频带宽度)皆进行非常细致的调整。举个例子,以往我们使用大多数便携播放器的EQ调节功能时,有时会遇到将某频段的频响设置好之后,该频段声音变得过于尖锐或者过于松散的问题,而在使用“TOPPING Tune”来对D50 III进行PEQ设置时,我们可以通过Q值调整来改变频响的影响范围,Q值越大,则影响的频带宽度越小,这样对应频段的声像会有更高的锐度,Q值越小,则影响的频带宽度就越大,会让对应频段的声音听上去更宽松。

“TOPPING Tune”的使用便利度也比较高,我们可以将在电脑上调节好的PEQ方案保存在D50 III机身内,这样即使不使用电脑作为D50 III的音源,我们也可以快速调出预存的PEQ方案。

与我手头上总价格差不多的拓品DX5解码耳放一体机相比,第三代50套在总体素质表现上要更全面一些。A50 III这台耳放的动态水平不俗,也能够为整套系统提供很充足的能量储备,相比之下,DX5在听一些交响乐时,声像就稍显绵软。D50 III呈现出的信息量在同级别解码器中属于较高的水准,整套系统对于声音细节的再现能力也要在DX5之上。不过第三代50套的声场并不算大,也不像DX9、70套这些高端型号那样有很优秀的声场纵深表现,对于大编制乐团的规模再现能力还是稍显不足。

在听感表现上,我最先注意到的是D50 III的声音风格比起我印象中的前代产品D50s存在一定的变化,之前D50s给我的感觉是音色稍稍发紧,因此我认为比起拓品自家西装套里的A50s耳放,与D50s更相配的反而是其他厂家推出的胆机耳放,能够让系统整体呈现出的声音质感更舒展。而D50 III自身的声音宽松度则有了较大提升,尤其是它那量能有一定加重痕迹,且回弹感十分自然饱满的低频,会让我觉得它听上去有那么一些D70 Pro OCTO的影子,就像是在一个中正的底子上稍添了一层暖意。

在此良好的氛围感基础上,D50 III的人声位置稍稍靠前,不过它对于中频声音线条没有做过多的修饰,主要是在齿音的部分稍稍加厚,能够增强流行人声曲目的耐听度,另外其高频听感也是相对比较舒缓的风格,虽没有特别强的极高频穿透力,但其高频残响的质感非常自然,在听节奏较为舒缓的管弦乐曲目时,能够保证一个耐听度较高的听感。D50 III上述这些听感特性,也使其与音染相对较少一些的A50 III的搭配效果非常和谐,不过D50 III整体的声音密度和能量感与D70 Pro OCTO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

第三代50套装的器材搭配面是非常宽泛的,在驱动像飞傲FH9这类低阻高敏型圈铁耳塞时,它能够呈现出非常干净的声音背景,无可闻底噪,且这套搭配下的FH9有着很高的声音分离度,在耳塞低频量感较强的情况下,还能有一个不错的下潜表现,不会对中频产生影响,此时FH9的声音框架比用一般小尾巴驱动时要完整很多,并无过推现象。就整体效果而言,哪怕是与价位是它两三倍的便携播放器相比,50套对低阻耳塞的控制力也毫不逊色,它的声音对于耳塞用户来说是具备较强参考性的。

得益于A50 III较为优秀的高负载输出功率,日常使用时,我经常会搭配两款我个人非常喜欢,但又都比较难伺候的高阻抗耳机。一个是森海塞尔HD600,这款经典耳机比较突出的一大优势就是其优秀的动态表现,如何充分发挥出HD600的优势,对于很多入门级,甚至中端系统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在第三代50套装的驱动下,可以感受到HD600的气势收放非常自如,例如在听《见龙卸甲原声大碟》里的《凤鸣山之战》时,琵琶和各种打击乐器所释放出的能量非常充足,且即使是在这段乐器间的“交战”进行到最为激烈、胶着的时候,每种乐器各自的音色表现力也是很明晰的,并不会像部分动态水平不佳的系统驱动出的HD600那样,将这段张力极强的多种器乐的能量释放给演绎成粘在一起,形成难以细辨的“声浪”。

另一款我个人非常推荐的搭配是铁三角ATH-R70X,这也是人气比较高的一款开放式头戴耳机,它的声音均衡中正,素质表现较为全面的同时,其音色也非常饱满耐听。不过R70X的阻抗高达470Ω,甚至比HD600还要高出很多,有着较高的驱动门槛,而驱动状态不佳的R70X,呈现出的声音往往会过于厚重,结像凝聚度也不够,声音线条听起来会比较松散。搭配R70X来欣赏乌克兰女歌手Ёлка的《После меня》时,可以感受到第三代50套能够将R70X驱动出一个很不错的声音状态,其声音线条被收束得恰到好处,进而将Ёлка宛如天空般空灵的声音完整地再现出来。而使用DX5驱动R70X来听这首歌时,会感觉到整体的音色质感相对会变得肉一些,尤其是人声的表现力相对来说不像第三代50套那样生动。

最近我几乎每天都会把D50 III和A50 III摆放在床头上作为副系统来聆听,就使用频率来说甚至已经超过了我自己的主系统。对我来说,拓品的这套第三代50套装具备一套副系统或者说床头HiFi系统所应有的全部优点:它足够小巧,不会占用很大的摆放空间,且功能较为齐全,操作逻辑也简单易用,能够让我在碎片化的休息时间中也愿意随手连接手机等音源来上一曲。对于坐办公室的上班族来说,第三代50套也非常适合被安置在办公桌上,午休时聆听。不过最重要的是,作为入门级的小型分体式系统,第三代50套装的声音表现也可圈可点,就听音体验来说并不会带给我难以接受的落差感,整套系统的信息量和动态水平较高,且其略偏暖的声底也有着较高的耐听度,总体风格比较宽松舒适,适合听各类泛流行乐和小编制曲目。

当然,D50 III和A50 III也不仅仅是只适合作为老烧的副系统,对于初入台式系统的玩家来说,在两千元左右的预算范围里,这个套装也比较值得考虑,它的驱动能力在入门价位段中属于非常优秀的水准,对于新玩家来说,选购与之搭配的常规中端头戴式耳机时基本无需纠结这套系统推不推得动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一套非常省心,能够让人把更多精力用来专注于音乐本身的入门级系统。

0 阅读:15

耳边事数码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