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上述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星链目前所处的阶段:在商业模式上已实现闭环,在技术上已经完成首次串联。最关键的是,目前尚未出现第二家公司或第二个国家能够复制其成功,形成了技术壁垒,基本上确立了垄断地位。
2023年的进展:
在2023年,SpaceX在星链发射方面明显加快了速度,平均从2018年的10.7天缩短至了5.8天就能发射一批卫星。全年SpaceX成功通过猎鹰火箭进行了59次"星链"发射,总计部署了1903颗"星链"卫星。在轨卫星总规模已经达到了5559颗,这一数量实为惊人,若与过去60年全球发射的总卫星数量相对照,则发现星链卫星数量已超过全世界的总和。
星链的目的:
尽管全球的4G和5G网络运作良好,但为何还需要卫星通信?数据显示,全球5G基站已超过364万个,其中中国拥有231万个,然而5G网络仅覆盖全球30%的人口,其覆盖范围仍不及全球70%的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只有20%的人口受到覆盖。这一比例说明,4G和5G只能覆盖部分理想场景。由于世界经济、人口密度和地区环境严重不均衡,4G和5G无法实现全范围覆盖,这为星链的初衷提供了基础,因为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仍有通信需求。
星链的成本:
过去,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曾以失败收场,主要原因是高昂的成本。通信卫星的主要成本包括发射成本和卫星成本。SpaceX成功以内部研发制造方式,将卫星的各项方案设计、零部件和研制都在公司内部完全闭环生产,这降低了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卫星的产能。
目前星链卫星的生产线规模是全球最大的,每月产量达到了120颗,平均每颗卫星的成本已降至50万美元,这样的价格才能够承载4.2万颗卫星的部署。此外,通过猎鹰9号火箭多次重复使用的方式,发射60颗星链卫星的成本可降至3000万美元,平均每颗卫星的成本也从而降至50万美元,而长远目标是将这一成本降至28万美元,而未来的"星舰"更将大幅减少发射成本。
星链的商业模式闭环:
Starlink不是第一家提供卫星网络服务的公司,休斯网络和卫讯是美国两大卫星网络服务提供商。休斯网络拥有123万宽带用户,遍布美国和拉丁美洲。卫讯也有60万宽带用户,年收入达12.11亿美元,因此用户需求已内在存在。
星链已实现了网络初期部署、用户收入、卫星更新替换等良性循环。按照马斯克本人设定的目标,星链的首要目标是覆盖全球3%-5%的人口,即潜在市场规模为2.3亿至3.8亿人口,并计划每年实现300亿美元的服务收入。
星链与运营商的定位:
综上所述,星链在商业模式、成本控制以及用户覆盖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其与传统通信领域的差异化定位和先发优势,为未来的通信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