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洗牌的背景下,小鹏汽车以一系列亮眼的财务数据和战略调整,成为继理想、问界、零跑之后,第四家实现扭亏为盈的造车新势力。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其商业模式的成熟,更折射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从“烧钱扩张”向“精细化运营”转型的趋势。

一、销量爆发:从产品力到市场认可
2025年1月,小鹏汽车以2.834万辆的月销量位居新能源车企第二,同比增长26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支撑这一成绩的核心是两款爆款车型:MONA M03和P7+。其中,MONA M03以1.5万辆的单月销量成为“性价比之王”,而P7+更是以8.1万辆的惊人数据刷新纪录。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款车型均基于纯电平台打造,且单车利润不降反升——MONA M03的毛利率达到16.7%,P7+也高于品牌平均水平,实现了销量与利润的双重突破。
小鹏汽车2025年设定的35万辆年销目标,通过新车型的密集投放进一步夯实。例如,纯电中型SUV G7与增程式SUV G01的推出,既填补了细分市场空白,也通过“纯电+增程”双线布局扩大用户覆盖面。此外,新款G6、G9和X9的降价策略与配置优化,进一步强化了“降本增效”的路径。
二、成本控制:从亏损到盈利的关键杠杆
2024年前三季度,小鹏汽车净亏损同比减少53.5%至18.1亿元,毛利率提升至15.3%,创历史新高。这一改善得益于两大核心策略:
1. 供应链优化与成本压缩:通过电池采购谈判、生产流程精简,以及全域800V高压平台的应用,显著降低核心零部件成本。例如,MONA M03的单车利润从1.6万元提升至2万元,印证了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的协同效应。

2. 内部管理改革:联席总裁王凤英主导的内部反腐与组织架构调整,直接推动了运营效率的提升。对比某新势力车企2024年高达200亿元的亏损,小鹏的“降本增效”策略显得尤为关键。
三、技术投入与全球化:长期盈利的基石
尽管2024年小鹏投入70亿元研发费用导致短期亏损,但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已显现回报潜力。公司正与“数十家”车企探讨智能驾驶合作,并通过**图灵AI智驾系统**的全球适配计划,将中国市场的技术经验输出至海外。此外,小鹏加速全球化进程,计划2025年覆盖60个国家和地区,2033年实现半数销量来自海外,并通过超快充网络布局解决国际市场的补能痛点。
面对欧盟关税等挑战,小鹏选择“灵活应对”——探索本地化生产或供应链调整,以降低出口成本,同时借助技术合作提升品牌溢价。这种“攻守兼备”的策略,为其在国际市场的长期竞争奠定了基础。
四、行业启示:从“烧钱”到“造血”的范式转变
小鹏的扭亏为盈不仅是财务数据的逆转,更折射出造车新势力的生存逻辑变化。过去依赖资本输血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唯有通过产品精准定位(如MONA M03的高性价比)、技术差异化(如纯视觉智驾方案)、全球化布局,才能实现可持续盈利。

尽管小鹏汽车有望在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盈利,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供应链波动、国际政策风险)仍不容忽视。若其能持续巩固产品矩阵、深化技术合作,并加速全球化落地,或将成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出海”的标杆企业。正如古语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鹏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写下新注脚。
恭喜小鹏,愿每一家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中国车企都能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