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天都提着工具箱,带着电表、指针表,辗转在各种电路故障维修现场。但为什么,总有人叫他“福尔摩斯”?
她又穿着一身豹纹睡衣,推着一车大白菜去喂鸵鸟了。马上,你就会看到鸵鸟光速抢食的画面:菜叶飞溅,她也被搞得灰头土脸。但为什么,这种疾速狼狈画面被一众网友称作“大型减速带”?
在外人眼里,他是走出贫瘠土地的高学历青年,英语说得好,前途风光一片大好。但为什么,他要放弃这些重返黄土坡,一心一意地向人们讲黄土坡上的故事?
现在,正片即将开始。
福尔摩斯、鸵鸟和“外交官”
这次来找王建省的,是一个满脸焦急的女人。她说家里到处都带电,踩在地上,脚也麻酥酥的。这是怎么回事?提起工具箱,王建省起身去现场,他要看看究竟。
没错,王建省就是那位电工界的“福尔摩斯”。年轻时,他想有一门手艺傍身,就自学电工,考了电工证,靠着给老师傅们每早端茶倒水,硬是学了一身本领。那时候,中专毕业的他只是想混口饱饭吃。
就这样积攒了10年经验,2014年,王建省辞了职,在青岛城阳区开了间维修小店。技术好,服务好,人品好,王建省渐渐有了口碑,不过生意依然不尽如人意。有一阵,他白天等活,晚上就在街边烤鱿鱼,有时候还要贴钱请别人给自己介绍生意。
不咸不淡地经营了五年,2019年,看到周围人都在玩抖音,王建省也给自己注册了一个账号@城阳电工电路,想着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招牌。他和妻子开玩笑说,自己能做到20万粉丝。命运的齿轮从那天起悄悄转动。
又一个五年过去,普通电工王建省已经成为拥有925万粉丝的“电工界福尔摩斯”。他的视频运镜普通、场景朴素,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厂里,打眼一看,净是些线路、电闸。但就是这样毫无修饰的工作一线实录,愣是被网友看出了“悬疑片”的既视感——每一次上门检修都像是一次电路世界的探险,王建省穿梭在不同的疑难杂症中,循着蛛丝马迹抽丝剥茧。
让王建省“一战成名”的就是开头那个家里到处带电的案例:这户人家热水器一接电就跳闸,家里更是四处带电。王建设带着电表和电笔,像侦探勘查现场一般在全屋寻找线索。经过一番地毯式搜查,终于,他在隐秘的角落里发现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插排,翻过来一看,原来插座孔里被“熊孩子”塞进了一条铂金项链。表面看来,短路的元凶已经找到,该收工大吉了。
但王建省却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家里出现短路,按说漏电保护装置应该启动才对,但除了热水器,这家其他电器竟都还能正常工作。经验告诉他,主地线有问题。当王建省顺藤摸瓜,排查到楼里的电井时,眼前的景象让人不寒而栗:整栋楼的地线,竟然都被人为截断了。这意味着燃气管道自带220伏电压,万一哪家热水器漏电,打个电火花,整栋楼的人都将面临灭顶之灾。王建省赶紧联系物业报了警,供电、安检部门迅速响应,最终排除了整栋楼的安全隐患。
漏电事件牵扯出“项链失踪案”,最终演变为“地线失窃案”,这个曲折的“案中案”在见多识广的王建省看来平平无奇,却在发布后引爆了网友的兴趣,点赞70多万,冲上热搜。网友夸赞他“一个人拯救了一栋楼的人”,大呼“完全看不懂,但是完全走不动”。
就这样,这个原本小众专业的领域,渐渐变成了大众讨论和围观的热门话题。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来找王建省修电的人也变多了,但走红后,王建省的收费“不增反降”,修不好还不收钱。
他的确有自己的底气。他说,自己不图电工维修能赚多少大钱,更希望用收集到的案例和同行交流讨论,帮网友提高用电安全意识,至于收入,在抖音上卖点电工工具,也就补回来了。
也许你会疑惑,几个人会在抖音买电工工具?正是这个看上去路子窄,又不是易耗品的小众品类,在王建省的橱窗卖出了185万件。
原来,王建省的粉丝中,除了看热闹的“吃瓜群众”,还有很多同行。在他的评论区,有人科普机器工作原理,有人分析故障原因,还有技校老师表示要拿他的视频当教学案例。因此有网友笑称:全网一半电工都在这儿了。
对于这个电工界“大神”在视频中使用的工具,同行们表现出了莫大的兴趣。评论区、私信里追问的人层出不穷,还有人截图去其他平台识图购买。王建省见粉丝们有需求,索性联系了有保证的厂家,为大家推荐自己觉得实用的产品。
这其中就包括曾经的“老古董”——几乎没人在用的指针表。指针表在王建省的视频里出镜率极高,几乎走哪带到哪。这曾经让很多同行倍感疑惑。的确,用王建省的话说,“十个电工十个用电子表”。但王建省却在视频里把指针表用出了花,解锁了说明书上没有的隐藏功能。
这套方法不仅贡献了王建省视频中“一摆到头”的名场面,也让很多同行领悟到,不是指针表不好用,原来是打开方式不对。正因为王建省拍摄的一系列“电子说明书”,这款濒临淘汰的产品又抢手起来。有厂家特地来感谢王建省,因为他的介绍,濒临倒闭的厂子回了春,不仅卖光了库存,还给产品做了升级。
同样火起来的还有测电笔,曾经一条视频就卖出一千多支。更可贵的是,这个曾经只在电工界流通的专业工具,如今突破圈层,走进了更多普通人的家庭。有粉丝留言说,自己按照王建省视频中的方法排查出了漏电的电器,家里备的测电笔派上了大用场。
现在,作为电工界绝对的KOL,王建省对产品的把控已经深入到生产环节。很多厂家研发了新产品,上市前会拿来给王建省试用,通过了他的考验,或者根据他的反馈升级产品后,厂家才会投入量产,之后再请王建省带货。
“网友都说我是福尔摩斯,其实我就是个平凡的电工,普通一线劳动者。”在微电影《我不是福尔摩斯》中,王建省谦虚地说道。在他身上,一个朴素的道理正得到印证:知识就是力量。
某种程度上说,知识不仅是力量,更是商业能力。
其实,围观修电路还不算太稀奇的事儿,毕竟现在连鸵鸟也能做“吃播”,还成为许多人的“大型减速带”——进去了就出不来。
鸵鸟“主播”的“助理”名叫占云,她和丈夫单海飞在江苏宿迁经营一家鸵鸟养殖场已有10年。最初,许多人是被这个直播间的“魔性”画面吸引:当占云在鸵鸟圈前拿出一颗白菜,不必招呼,鸵鸟们立刻光速抵达。像开了10倍速的打桩机一样,鸵鸟头绕过她的肩膀,争先恐后地砸下来,kuku抢食她怀里的白菜。白菜汁水四溅,碎叶乱飞,不用几分钟,占云被折腾得灰头土脸。
与略显癫狂的鸵鸟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和网友玩快问快答的占云——用最淡定的表情,回答最离谱的问题,颇有点“真女人从不回头看爆炸”的意思。
“鸵鸟有智力吗?”网友问。
“它要有智力,在里面吃白菜的就是我。”占云答。
“鸵鸟可以剪头发吗?”网友问。
“鸵鸟没有舅舅,可以剪。”占云答。
“鸵鸟有第五人格吗?”网友问。
“鸵鸟只有鸟格,千鸟格。”占云答。
没有套路话术和文字脚本,仅凭临场发挥,占云不断接梗、抛梗,反应敏捷,金句频出。就这样,主播鸵鸟干饭,助播“鸵飞飞”话痨,辅播白菜清脆多汁,平静中透着一丝疯感,凌乱中带着一种秩序,网友的 “大型减速带”已经形成,一场直播最多有500万人次观看。
占云夫妇原本做的是传统的鸵鸟繁育生意。从2015年到2018年,鸵鸟养殖场耗尽了两人100多万的存款,还要东拼西凑地借钱。来抖音是单海飞的主意,最初也是由他担任主播,讲的是鸵鸟养殖技术,为的是吸引人来买雏鸟。
播了一阵,反响平平,正逢繁育高峰期,单海飞把直播间暂时交给了占云。2020年的一天,一颗偶然出现的白菜引爆了网友的热情,到现在,包括主账号“鸵飞飞”在内,占云的几个抖音号粉丝总量已过百万。
2020年到2023年,占云带着她的鸵鸟和白菜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出没。越看越“上头”的网友对鸵鸟的兴趣愈发浓厚,像追明星周边一样,向占云提出了购买鸵鸟周边的需求,“想买点东西支持鸵飞飞”的声音不绝于耳。
鸵鸟蛋?鸵鸟肉?还是雏鸟?这些不现实的“周边”都被一一否决。占云和单海飞思虑再三,决定推出鸵鸟毛掸子——一款不仅实用,每家每户都用得到,还可量产、易运输,适合电商渠道的产品。
让网友们安心的是,他们“从小看到大”的鸵鸟们只起到一个“演员”的作用,占云夫妇用的羽毛都从鸵鸟的非洲老家进口。热带沙漠出产的羽毛品质更好,密度高,质地柔软,吸附力强,做出的掸子不会划伤家具,吸灰不扬尘。虽然进口羽毛比国产的贵了十几倍,但他们不肯在质量上让步。
正因为这种高标准严要求,鸵鸟周边生意一炮而红,最夸张的一次一场直播就卖掉了上万个,最后打单机都因为太热不工作了。
对占云夫妇来说,粉丝不只是直播中的看客,更是用真金白银投票的评委,或者说,是他们生意的共同创始人。对于粉丝,占云夫妇可谓“有求必应”,响应呼声推出了各种颜色和规格的毛掸,甚至还专为猫奴们出了逗猫棒。
因为火爆的生意,他们差不多“薅光了全世界的非洲鸵鸟”,名扬鸵鸟老家——南非的鸵鸟商人们都知道中国有个“单老板”,量大又稳定,而且无论是多大的订单,都要求少量多次发货,一旦发现质量不行就立即叫停。因此供应商们也就分外老实,不会以次充好。
回过头看,鸵鸟的这趟“赛博之旅”,是一对夫妇人生的重启,也是一个传统产业的自救。只有两三年的时间,新增的线上业务就已经占总收入的八成,而他们在线下做到这个数字,用了近九年。
现在,鸵鸟圈边上的工棚里,每个工区都坐着曾经对养殖场充满好奇的周边村民,挑毛、洗毛、扎毛、修毛、打包、发货,几十号人忙得热火朝天。
2025年,养殖场的第一批鸵鸟已经满10岁,它们有了一辈子吃不完的白菜,这里的人们也过上了越来越好的日子。
日子越来越好的还有遥远的西海固。
2023年起,这里从省城回来了一位说英语的青年,自称马斯诺。马斯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本名叫马亮。不少人好奇,马亮为什么叫自己“马斯诺”?
其实,这主要是为了致敬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近90年前,斯诺曾在马亮的故乡停留,在这里完成了这本著作的三分之一。
马亮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的是英语,后来在体制内做外事工作,足迹遍布全球。那时的生活,无限接近于他学生时代“外交官”的梦想。
按照常规思路,穷乡僻壤走出来的孩子,好不容易在大城市读了书,理所当然要留在外面扎根。但2023年初,马亮回到了家乡固原市西吉县。他在村里东奔西走,声称要“做一件大事”。村民们不解:“马亮,你到底要做多大的事?”
直到在抖音上看到“马斯诺”的视频,村民们惊讶地瞪大了眼。航拍镜头下恢弘、壮美的西北大地,配上马斯诺流利正宗的伦敦腔英语,一切陌生又熟悉。用网友的话说,“这是吃了多少纪录片”“好像在看《唐顿庄园》”。
在此之前,很多人对西海固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电视剧《山海情》里展现的那片不毛之地。其实,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化调整,西海固的生态已经逐年向好,现在正在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
冷凉蔬菜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17℃到25℃,而西海固的夏天常年18℃,因此出产的芹菜、南瓜、土豆等冷凉蔬菜品质极高。但正像马亮在微电影中所说,“丰收的喜讯,总是消失在高原层层叠叠的皱褶里”,这里的农产品还没有打响名号。
而马亮回村就是为了给西海固的农产品打开一扇窗。2023年秋天,马亮和创业伙伴马昊东拉来一车南瓜,试水直播带货。1000斤南瓜很快一售而空,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为了把握农产品的质量,初中后没再碰过农具的他们又扎回地里,研究起了农产品。马昊东还把自己家的20多亩地改成了试验田。
一年后的南瓜丰收季,马亮把演讲台搬进了田野,进行了一场以贝贝南瓜为主题的英文演讲:“Look, these are the children of the plateau, emerging from the earth as tender shoots, enduring the trials of wind, frost, rain, and dew. Through countless seasons, they have matured into this unique sweetness and aroma.”(看,这是高原的孩子,从嫩绿的芽儿破土而出,经历风霜雨露。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多少轮回,才酝酿出这独特的甘甜与香醇。)
参加外事活动的丰富经历,让马亮在演讲台上游刃有余。这条视频一炮而红,三天内播放量突破千万,涨粉12万,南瓜则一口气卖出10万斤,把几个山头的货都卖空了。有网友评价:“有一种村口供销社开联合国会议的感觉。”
现在,马亮还在镇上开了食品加工厂,注册了面点品牌,准备在农闲时做加工品。去年,马昊东的妹妹从食品安全专业硕士毕业,她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返乡加入了他们的团队。
一年多来,马亮的“大事”初见成效。那些从小看着他长大,又惊讶于“这孩子咋回来了”的村民们,成了马亮的“头号粉丝”。他们说:“英语我听不懂,但是你讲得可真好听。”
或许,只有走出过去的人,才真正知晓故乡的意义。就像马亮在微电影《西海固的“外交官”》中说的那样:“我见过天有多高。但现在,我只想把自己的根再次扎进地里,思考如何把高原的馈赠告诉世界,如何把乡亲们的笑脸留下。”
没能当上外交官的马亮,现在成了西海固面向外界的“外交官”。他的生意还在变大,什么时候“大到全世界都知道”?西海固的故事未完待续。
是赛博世界的同行者,
也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
回到这些故事的原点,不难发现,哪怕是再枯燥专业的领域、再小众鬼马的创意、再偏僻寂寥的生活,都有可能遇上气味相投的同好者。
人心浮动的时代,他们的故事无异于一剂强心针——无论赛道多窄,优质专业的内容永远具有天然的带货能力。
现如今,“主播”早已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并不高高在上,也不低人一等,而是万千工种之一,面向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2024年7月,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向社会正式发布的19个新职业中,“网络主播”赫然在列。在知识、兴趣皆可变现的当下,这种职业新选择就像是生活向每个人发出的新邀请。
在这份新职业里,每个人都有打破生活桎梏的机会。你有多少粉丝、是头部腰部还是尾部,这一点不重要。在这个领域,所谓“胜券在握”,就是握有好产品和好内容。
2025年已经到来,城市的千家万户中,王建省还在分享他的“破案”现场;鸵鸟继续当它的“吃播”达人,占云夫妇则带着村民们快马加鞭地赶工毛掸;西北的黄土坡上,马亮将用中英双语把家乡介绍给更多人……
2025年,抖音电商的同行故事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