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听过一句话:如果只能读一个人的诗,那一定要选杜甫。当杜甫写美景,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当杜甫写爱情,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当杜甫写雄心壮志,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杜甫写思亲忧国,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好像没有什么是杜甫不会写的,而恰好,他也是在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他的诗歌。如果用一句诗去概括他的一生,我想最好的答案便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看到的也许只是这句诗的励志,却不知道它背后隐藏着杜甫所有的心酸和无奈!
1.“下笔如有神”的背后杜甫小时候是一个贪玩的孩子,总是坐不住,不爱学习。五六岁时,别人家的孩子都能背很多诗了,他却一首都记不住。后来,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终于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变得发奋苦读起来。为了练习写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
可见杜甫并非一位天才诗人,他的才华都是靠后天努力获得。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杜甫的诗中看到那句家喻户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然而如今,世人都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仅仅当成一个劝学的励志句,却鲜有人去了解杜甫写这句诗背后发生的历史故事。
杜甫35岁时,唐玄宗下诏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招贤考试,于是,得知消息后的杜甫满怀希望地奔向长安。
在长安为仕途奔走的那些年,杜甫都是在写诗求职和等待中度过。是的,因为他一次又一次落榜,才会有数年的长久的等待。明明满腹诗书,但因为没有好的家世,在长安他也只能成为一名经常食不果腹的寒士。
那时,杜甫写下近三十首干谒诗,即求职诗,希望能够得到“伯乐”的赏识,看到入仕的曙光。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干谒诗,便是748年他写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瀚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训?
在杜甫笔下,“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他看到了当时社会对待寒门士子的不公现象,他说:“不学无术之人靠溜须拍马就能入仕当官,那么天下寒士勤奋苦读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杜甫毫不谦虚的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我的文章不逊色于杨雄,我的诗文不输给曹植。而他来到长安,也是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试图融入当时的社会,想在各个富丽堂皇的宴会上通过赋诗的方式引起关注。事实上,这场考试是一场骗局,让所有应试者全部落第。待结果公布后,宰相李林甫向唐玄宗道贺:“恭喜陛下,野无遗贤。”
这是多么遗憾!一场“野无遗贤”的阴谋,让多少壮心尽付流水!若不是碰上李林甫这样只手遮天的“贼”臣,又怎会落得个“录取零人”的结果!
在诗的最后,杜甫写道:“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一丝希望也看不到的时候,我将离开长安,作别终南和渭水。“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训?”就像那自由飞翔的白鸥,还有谁能拘束它呢?
这首诗,无疑是杜甫的“陈情表”,诗中的字字句句,皆是发自肺腑。即使面对千难万苦,他也不忍将自己的理想埋葬在远方。而他在诗中写的那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他心中仅有的底气。
2.“读书破万卷”的结局然而杜甫40岁的人生已经进入了秋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他没有得到任何机会。他有满腔热血和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
正是那满腔悲愤和失落,铸成了这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诗的背后,隐藏着杜甫所有的心酸和无奈!
直到751年春天,通过唐朝著名宰相张说的儿子张垍(jì)指点,唐玄宗终于在一次祭祀活动中看到了杜甫作的赋,并称赞杜甫诗一位奇才,还特意在集贤院为他一人安排了一场考试。
一天之内,杜甫的名字响彻朝野。然而,满怀期待的他最后还是只能被录进候补名单。在后来的诗中,杜甫写道:“青冥犹契阔,陵厉不飞翻”,他在长安苦等半年,入仕仍杳无音信。他有一双等待飞翔的翅膀,却无人愿意给他一片展翅的天空。
后来的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等来的仍只有贫病交加的晚年生活。杜甫去世时只有59岁,但仿佛他早已体味过上百年的人间艰辛。最后客死他乡,消失在无休的战乱和无尽的漂泊中。
他心里明白,不是自己的文章写得不够好,也不是无人赏识他的才华,就连天子也曾被他打动。但让结果不了了之的原因,让他始终无法步入朝堂、辅佐君王的原因,正是曾经一手制造“野无遗贤”的那个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诗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博览群书,写文章时便能得心应手。如今在世人看来,这是一句劝学诗。但若你了解过杜甫是在什么处境写下这句诗,便会为他感到痛心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