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胜李善长,智压刘伯温,朱升才是真·王佐之才

小双正能量 2025-01-25 20:29:37

元末明初那会儿,在安徽休宁的台子上村,有个孩子出生了,这孩子注定会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特别的痕迹。

他,就是朱升

朱升打小就对知识特别渴求,8岁那阵儿,就拜在老学究江敏求的门下,从此踏上了漫长的求学征程。

12岁时,为了能学到更为高深的知识,他拜入金摘玉先生的门下,到了16岁,他又成为了陈悦先生的学生。

这三位先生,那可都是当时学问高深、功底扎实的大学者,在他们用心的教诲之下,朱升就好比一棵正在使劲生长的小树,从知识的肥沃土壤里持续吸收着营养。

【求仕维艰,砥砺求知】

元末时期,天下动荡不安,百姓饱受战火之苦,生活艰难,社会秩序几近崩坏。然而,朱升在这乱世之中,能够专注于学习,用心钻研各类典籍。

这份定力,彰显出他笃定的理想。

然而在那个时候,秀才这个身份并不能让人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元朝表面上实现了统一,实际上却是内部忧患不断,外部麻烦众多,各种问题接连出现。在短短二十五年的时间里,从元武宗至大元年到元顺帝至元元年,朝廷竟然连续更换了八位皇帝。

皇族争权忙得不可开交,没工夫治理国家,官员贪污腐败现象到处都是,法律制度也没人遵守了,而且天灾一个接着一个,农民起义也是接连不断,整个国家乱成了一锅粥。

朱升勤奋苦读,好不容易考中了秀才,然而朝廷没有精力给他安排官职,他只好揣着这个功名,失意地回到家乡,苦苦等待那不知啥时候才能到来的机遇。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经历,就说刘基这样的有名之士,在科考中了举人后,也只能回到家乡闲着,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回到老家的朱升,心里头很是迷茫。他有着报效国家的志向,可却被现实给狠狠地打击了。不过,他并没就此消沉下去,而是决定面对现实,再找别的出路。

在痛苦且迷茫之时,他决定坚守下来,专心探究学问。其后,他在乡间游历,把好人好事记录下来,著成了《墨庄率义录》;

又对天文地理、社会制度、奇门遁甲以及阴阳方术展开深入探究,相继著成《星卦提纲》《刑统赋解》《龙穴阴阳之诀》。在赋闲之时,朱升持续学习,拥有了一身出众的本事。

25 岁的朱升决定隐居起来,在此期间,他心里一直有着那么一点儿对进入仕途的盼望,静静地等着朝廷来征召他。说到底,他所学到的那些知识,要是不能用到实际当中,那可真是太可惜了。

好比电影《英雄本色》里小马哥讲的:“我苦等了三年,就为等一个契机,我想争口气,并非为证明我有多牛,而是要让别人知道,我曾经失去的,我必定要重新夺回来!”

朱升也是这样,他不是单单为了谋取官职,而是认为那原本就是他能够发挥才能的地方。不过,和小马哥不一样的是,朱升这一等待,就等了足足27年。

在至正元年,已然年老体衰、头发花白的朱升,总算盼到了朝廷委任的池州路学正这一职位。这个职位就如同当地学校的校长,承担着学规的施行、学校考试以及训导学生的职责,在元朝的官僚体系里属于小官。

朱升很珍惜这个机会,勤勤恳恳地干了三年。但慢慢地他察觉到,这个职位没法实现他的理想抱负,他为了这一个小官足足等了将近30年,至于想要当上丞相那样的大官,还不知道得等到啥时候呢。

心力耗尽的他,决定辞去工作,离开此地,前往徽州府的前沿地区居住。

【暮年出仕,智解危局】

在这儿,他一躲就是十年。这时候的他,都六十多岁了,原本想着往后的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下去了,可没想到,命运就在这个时候悄悄地变了。

公元1357年,正值逐鹿天下之时,朱元璋所率军队将徽州给围了起来。

这场战斗,双方力量差别很大。到了10月,秋风阵阵,战场上弥漫着一股萧杀的氛围,朱元璋的军队强势逼近,要拿下势单力薄的徽州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徽州府的指挥官傅彤,一心向着元朝,朱元璋多次劝他投降,都被他坚决回绝。不过他心里明白,徽州这一仗肯定打不赢,要是战败了,援兵会四散奔逃,城池也会遭到破坏,百姓更会跟着遭殃。

即便朱元璋凭借武力攻破城池,也有个难题摆在面前,那就是徽州的民众民风强悍,百姓或许会进行反抗。双方都陷入了艰难的境地,迫切需要打破这种局面。就在这个当口,一个身形弯曲的老者慢慢地走了出来。

他面对着敌军那强劲的弓弩,处在万箭齐发的险境之中,然而神情沉着,淡定地立于两军阵前。

这人就是朱升,他面对徽州守将胡通,只言片语,就让胡通当即决定打开城门投降了。

朱升凭借着出众的智慧与非凡的勇气,成功阻止了一场会导致众多生灵遭殃的战争,使得徽州的百姓免遭战火的危害。

朱元璋在人群里只是匆匆看了朱升一下,就把他的样子给忘了。然而,命运的轮子已然开始滚动,一年之后,他们又碰面了。

在至正十八年的时候,朱元璋派遣军队去攻打婺源。

据说当地有个隐居的怪人叫朱升,在百姓口中那可是相当神奇,都讲他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奇门遁甲、五行阴阳、兵法谋略全都精通,简直就是活脱脱的当代诸葛亮,要是能得到他,那就能夺得天下。

朱元璋不像刘备那样能做到三顾茅庐那般有耐心,不过他也明白人才很关键,所以赶忙派人通过各种手段,把朱升拉到了自己这边。

这会儿的朱升,快 70 岁了。在咱中国历史上,70 岁才出来帮着主公干一番大事业的,那只有姜子牙。可朱升心里清楚,自己可没姜子牙那么厉害,都这么大岁数了,精力和时间都没多少了。

【献策定策,善终留名】

然而呢,朱元璋对朱升很是重用,把他奉为上师,给了他极高的尊荣。在这种情况下,朱升决定使出浑身解数,给朱元璋想办法、出主意。他给朱元璋提出了这样一个战略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事实表明,朱升的这一建议很有前瞻性。

那时候,在江南,张士诚自称为吴王,很快就被元朝的大批军队围攻;在两湖地区,徐寿辉称了帝,结果被陈友谅给消灭了,陈友谅称帝后也遭到了元军的攻击;在巴蜀之地,明玉珍称了帝,最后被困在四川,没办法参与争夺天下的竞争。

朱元璋听取了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他深藏不露、稳步前行,一个一个地打败了对手,最终成就了帝王之业,创建了大明王朝。

洪武二年,朱升选择功成后隐退,回到家乡过起了隐居生活。过了一年,这位充满智慧的人离开了人世。他的这一生啊,分别的时候多,相聚的时候少,忧愁苦闷的时候多,风光得意的时候少。

瞧瞧同时代的那些同僚,李善长可是被尊为开国的首要辅臣,刘基在民间被传得神乎其神,说他智谋过人,汪广洋等人在朝堂上也是颇为得意。

唯有朱升,一生好像没啥特别的,悄然收场。但是,世间的事变化难测,李善长最后蒙冤死去,刘基遭人毒杀,汪广洋上吊自尽,杨宪被斩首示众。

在那变幻莫测的历史长河中,朱升虽说没什么大名头,但好歹得了个好结局。

正如当年明月所讲:“所谓的成功,就是按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朱升虽说没有做出震撼天地的伟大举动,但凭借自身的才智与坚守,在历史的长河里烙下了独有的痕迹。

过了千百年,他的事迹仍旧被众人讲述,他的精神照样闪耀夺目。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