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基金刷屏的背后,应该如何选择?数据告诉你应该这样!

资管裕道人 2020-07-15 21:30:03

最近受金融圈热捧的,除了一只只创新高的股票以外,还要数那些“爆款”基金了。行情大好时机,很多基金公司趁势追击,纷纷发行自己的基金,呈现在市面上的,就是一只只爆款基金。

你争我抢,唯恐掉队,是对当下基金发行市场现状的最好描述。据Wind统计,3月以来,50亿以上认购规模的爆款基金共有37只,百亿认购金额的基金共有12只,可谓“家家有爆款”,可见市场的火爆。

这一情况到了最近,尤其显得明显。

比如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在7月6日下午全市场认购近700亿,之后紧急叫停渠道,并于当晚补发公告称按300亿规模进行配售,一系列操作在基金史上都算“头一遭”。而鹏华匠心精选7月8日当天认购量超1300亿,刷新此前由睿远均衡价值创下的1224亿销售纪录。

1300亿的规模再次创造了历史!不仅震惊市场,也羡煞同业。

一.爆款基金的产生

一个个爆款基金的产生,和当前市场的热度是分不开的。

不过如果拉长视角和观察维度,这也是高层鼓励资本市场,监管鼓励权益发展的内生驱动。

自资管新规打破刚兑以来,大资管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重构;而监管对于非标融资的收紧和对信托的严格监管,使得资管领域中的公募基金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银行理财净值化的趋势下,很多产品纷纷拥抱资本市场,玩起了“固守+”的策略,

而从去年以来的公募基金,赚钱效应非常可观;而今年以来的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助推可股市的行情;而且也降低了银行非保本理财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

一个个因素的叠加,催生出了一个接一个的“爆款”。然而,一些非理性的因子也在滋生蔓延。爆款虽然有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加持,但是同样存在软肋。

二.“爆款”的软肋

股票市场的火热行情无疑是基金发行的助推器。

从数据上来看,2015年二季度、2017年四季度、2018年一季度、2019年四季度权益市场大幅上涨时,都是爆款基金密集发行期。

一只爆款基金的诞生绝不是偶然,而是诸如天时、地利、人和等一系列因素叠加的产物。优秀的管理人和基金经理无疑是全市场的稀缺资源,因此他们发行的产品得到资金热捧,也就不足为奇。

然而天道有轮回,市场有起伏。基金发行也存在高峰和低谷;跟市场是相辅相成的。什么基金长期回报更好?

历史数据来看,排除掉人和机构的因素之后,越是销售低潮,股市低迷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基金往往能取得更好的长期回报。而生于市场高潮期的爆款基金,大概率会跑输同类型基金平均业绩,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数据早已说明一切

关于爆款基金业绩的问题,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一下简称“评价中心”)对2001年至2020年2月底成立的209只(A/C合并份额)“爆款”基金(发行规模超50亿及募集规模触及募集上线的主动权益产品)进行梳理统计。

统计显示,从相对收益来看,爆款基金产品成立后的3个月及后6个月,有超过1/3的产品业绩位于后1/4分位,占比最高。随着时间延长,这一现象得到改善。但是,在爆款产品在满3年后,也仅有50%以上的产品业绩位于前1/2分位,还有很多产品成立后,一直稳定在同类产品后1/4。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样的基金就是伤害。

原因很好理解:爆款基金往往发行在行情走高时,新基金成立后都有建仓期,建仓在高点因此“还来不及上车”,自然业绩跑输同类。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是牛市恰恰又是基金销售的好时节。

所以矛盾永恒存在,人性使然。

当然除了市场因素以外,有些爆款产品为行业主题类产品,早募集的时候因为规模过大,导致部分策略失效、而国内市场热点切换快速,这些也会对其业绩表现产生较大影响。

事实上,行业主题基金的投资标的高度集中,处于风口上易受投资者追捧,短期或许能业绩领先。但是热点并不可持续的,据评价中心调研,爆款中的行业主题基金成立后一年业绩尚可,随着时间推移,则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以2015年6月发行的百亿基金工银瑞信互联网加,尽管产品成立于市场高点,后期业绩逐渐修复,但至今仍未摆脱负净值的厄运,最新净值为0.584元。很多投资者说道这只基金,都是一把辛酸泪。

三.规模与业绩的两难

规模与业绩,犹如天秤上的两端,如何保持平衡,难度不亚于在刀尖上起舞。

广为人知的兴全合宜,2018年1月首发规模超300亿,持有人体验肯定不如兴全合润,而谢治宇已经算是驾驭超大体量资金能力一流的基金经理。而被业内称为傅老师的傅鹏博士,曾坦言上百亿规模已经接近他能力圈的极限。

基金规模越大,在实际投资的过程当中,腾挪的空间就越小;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投标的,一方面还要应对投资者的赎回,业绩上自然乏善可陈。

为什么爆款基金能募资这么多?其实从渠道角度来看,就很好理解了。对于由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新老产品,一定是优先给客户推荐新品。因为这样做能够最大化的获取中间收入,也是代销机构为什么如此拼命卖力宣传的原因。

新基金销售既能赚取认购费,还有一部分佣金激励,这些奖励大幅高于存量基金带来的尾随佣金。但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优秀老基金已经得到过市场的验证,其回报和体验都超过了新发基金。于是在中收的导向之下,理财经理自然会优先推荐新发产品,这也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引导客户“赎旧买新”、资金快进快出的乱象。

进进出出,赎旧买新,皆为一个利字。

所以永远不要相信亚当斯密‘理性人’的说法。作为客户经理的角度作推荐和投资者利益最大化,这是两件事自古难两全。

四.如何避免“基金赚钱而基民不赚钱”

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历史总在不断重复注脚。追涨杀跌是人性使然,投资者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据报道在某个行业闭门交流会上,有人分享了这样一个数据:2019年某涨幅超过60%的股票型基金,持有的基民获利超过30%的占比有多少?答案仅为千分之一。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道人着实吓了一跳。

所以这件事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坚持长期投资,长期投资又要通过专业的资产配置能力来获得。曾经有研究对投资业绩进行归因,实证结果发现配置的贡献远远高于择时、择股,这是一个已经被验证的事情。

来自支付宝平台的数据也支持了该结论,数据显示,持有单只基金在3个月内的用户,盈利用户占比不到3成,而持有3年以上的投资者中,盈利占比接近5成。从基金投资的角度来看,时间愈久,盈利的可能性更高。虽然不能保证盈利,但是持有时间越长,基金配置的资产优质,那么获利是大概率。

撇开小概率事件,对于更多的普通个人投资者,避免不必要的择时,坚持长期投资,才是正确的事情。

很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都建议,定投是最好的基金投资方式。同时还要有组合投资理念,不宜在一只基金投很大的金额。赎老买新、频繁进出并不可取。从过去20年的情况来看,新发行基金并没有给基金业带来多少增量资金。基金不同于新股,手续费比较贵,短线操作得不偿失。”

不仅如此,评价中心也是建议投资者慎重选择爆款基金产品,不要被市场一时的喧嚣和理财经理的鼓动失去了判断和方向。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毕竟现在是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年代,投资者应当对自己的投资负责。

事实上,理性决定交易时机和持有时期。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爆款产品业绩的差异化明显,并非所有产品均能表现优异,投资者应当理性选择基金而不能盲目“追星”,尤其避免在市场高点非理性购买基金产品。

写在最后

爆款基金的诞生,是多重因素叠加下的产物。

本文也并不是将爆款基金一棒子打死,因为爆款基金的业绩从短期和长期来看,存在明显的分化。不过就选择而言,爆款基金长期盈利性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选到一只高回报基金的概率,相对于市场底部的时候更低。

作为大资管之一的公募基金,未来将继续影响自己的发展。

但是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把钱交给专业的资产管理人来打理,但也不迷信单一基金经理,长期投资过程中强调资产配置理念,这是大方向。

0 阅读:4

资管裕道人

简介:专注于品牌、理财和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