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掏耳朵的习惯,觉得掏完耳朵后那种清爽的感觉十分惬意。然而,经常掏耳朵这一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可能给耳朵健康带来诸多不良后果。
耳朵本身具有自我清洁功能。外耳道皮肤中有耵聍腺,它会分泌耵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屎。耵聍能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一般情况下,它会随着我们的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以薄片形式自行向外排出。但当我们频繁掏耳朵时,就会打破这一自然的清洁机制。
经常掏耳朵首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外耳道皮肤非常娇嫩,在掏耳朵过程中,哪怕是用看似柔软的棉签,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划伤皮肤。一旦皮肤破损,细菌便有了可乘之机,容易引发外耳道炎。患者会感到外耳道疼痛、瘙痒,有时还会出现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若炎症得不到及时治疗,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影响听力。
掏耳朵还可能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导致耵聍栓塞。原本可以自行排出的耵聍,被推到深处后,会逐渐堆积、变硬,堵塞耳道。耵聍栓塞会引起听力减退、耳鸣、耳痛,甚至眩晕等症状。此时,再想清理耵聍就会变得十分困难,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而且,自行掏耳朵时,很难掌握力度和方向,有可能将耵聍越推越紧,增加清理的难度和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不当的掏耳朵行为还可能损伤鼓膜。鼓膜是听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薄且敏感。如果在掏耳朵时不小心用力过猛,或者使用了尖锐的物品,如发卡、火柴棍等,就很容易刺伤鼓膜。鼓膜穿孔会导致听力急剧下降,还可能伴有耳痛、耳道出血等症状。小的穿孔可能经过治疗自行愈合,但较大的穿孔则可能需要手术修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除了身体上的伤害,频繁掏耳朵还可能引发心理上的依赖。有些人一旦养成了掏耳朵的习惯,就会不自觉地频繁进行,即使耳朵并没有不适感。这种心理上的依赖不仅不利于耳朵健康,还可能因为过度关注耳朵而产生焦虑情绪。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耳朵清洁呢?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刻意去掏耳朵。如果感觉耳朵有瘙痒或轻微堵塞感,可以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当耵聍分泌过多,影响听力或引起不适时,应前往医院耳鼻喉科,由专业医生使用专业工具进行清理。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冲洗、吸引或取出等方法,安全有效地清除耵聍。
耳朵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它的健康至关重要。经常掏耳朵这一不良习惯,可能会给耳朵带来诸多危害。我们要尊重耳朵的自然清洁机制,摒弃频繁掏耳朵的行为,用科学、正确的方式呵护耳朵健康,让我们能够清晰地聆听世界的美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