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杨天佑 文/本院首席鉴美官 嫣然
杨天佑先生凭借精湛的画技,早已成为当代山水画大家。每当欣赏杨天佑先生所作的山水画作品,我们皆会为之惊叹,毕竟其作品:画风清奇脱俗,意境深邃!每当欣赏之时都让人身临其境,忘乎所以。
此画名曰《蜀山晴雪图》,画中主要以蓝白两种明丽的色彩,勾勒出蜀山那独有的奇妙雪景。蓝白交织,如梦似幻,初见之时便觉这绮丽的景色十分动人心魄。只见远处的几座山峰已是银装素裹,仿佛披上了一件白色棉袄,不过,山间峭壁之上,依然草木丛生。山巅之上有一户人家,这里虽不是泰山,但是在此久居,仍可日日感受“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妙。毕竟山峰巍峨挺拔,气势磅礴,雄伟险峻,可居高临下俯瞰大地景色。此画最妙之处在于山中的那一处奇美景色,左右两座青峰原本并不相连,一座石桥却成为了它们的纽带,巧妙地将两座青峰连为一体。飞瀑昼夜皆在石桥下飞舞,秀出翩跹的舞姿,石桥则静静地欣赏着,陶醉着,似乎永远看不腻。淡淡的云烟在山间漫游,自由畅快。左边那座青峰最为神奇,一抹浓郁颇为惹眼,蓝中带黑,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墨色瑰丽、俊逸,墨韵潇洒如风,这也充分彰显出杨天佑先生用墨的功力已经出神入化,山下的景色亦是分外清雅唯美,一座古楼在山林间依稀可见,楼上有两位书生正在谈天说地,时而谈诗文,时而论人生。因为太过投入,他们似乎忘了欣赏一眼窗外的自然秀景。古楼前后皆是茂密的翠林,云烟袅袅,好似仙境。江水并不明净,而是略微泛黄,却依然不失美感。近处,江畔,几株苍松郁郁葱葱,一座凉亭若隐若现,此刻若是能在凉亭里休憩一会,兴许可以嗅到自然的清新气息。
此画描绘的是日出之景,欣赏此画之时,只觉气势恢宏,气象正大。笔墨娴熟、浑厚、精妙、灵巧自如,墨色明快、艳丽、生动有趣,意境深邃、清逸。画中山峦起伏,雄伟壮丽,云蒸霞蔚,川流不息,真是一方生机盎然的净土。不经意间瞥一眼,便会爱上这里,从此便无心贪恋别处的景色。山巅之上,一座古寺十分气派。不难想象,古寺之中定有几位得道高僧,常年隐居于此,修习佛法,而今他们应该早已悟透了高深莫测的佛法之精髓。古寺并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与之相依相伴的是一座石桥和一帘飞瀑,还有一片翠林。山间的几帘飞瀑,也在日夜不息地飞驰,让整幅画动感十足。山下,江面白璧无瑕,十分明净。几叶轻舟在江面恣情畅游,不时有几缕清风迎面袭来,轻舟之上的人,自会感觉畅爽开怀。
此画将高山之险峻与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一缕缕云烟在山间悠然漫步,山间还有一泓飞瀑奔涌而下,一群飞雁在山中展翅翱翔,怡然自乐。云烟、飞瀑、飞雁,把此画点缀得生机勃勃,趣味盎然。右手边,那座山峰之上,有一抹蓝盈盈的浓郁,与山上山下那不停飘舞的白茫茫的云烟相映成趣,颇为美艳。左手边的景色是画中最奇妙之处,一座古楼屹立于山下,云雾缭绕的山中,一条小道直通山巅。山腰和山巅皆是怪石嶙峋,顷刻之间便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此画名曰《溪山书阁图》,画中并无一丝色彩,却依然意境清雅,溢出浓郁的诗情画意,让人痴醉。杨天佑先生用浓墨和淡墨,把此画之中的山水之气韵生动刻画出来,时而挥洒浓墨,时而运用淡墨,浓淡融合,相得益彰,足见杨天佑先生的画技之高超。远处,山色迷蒙,云雾缭绕。近处,山峰宛若饱读诗书的君子,玉树临风,彰显出绝佳的气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江畔,水草随风摇曳,一行飞鸟自由飞舞,好不畅快。几座木屋前,一位渔夫正在一叶扁舟之上,正欲撒网捕鱼。近处,翠树掩映下,几座木屋临江而建,此时一名书生正孜孜不倦地研习书中古诗文,对身边的美景视而不见。由此可见,这名书生十分刻苦,已然做到“充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此画层次分明,拥有立体感。青峰霸气十足,傲然耸立于广阔的天地之间。飞流直下,与悄然漫舞的云烟长相厮守,它们好像一对如胶似漆的伴侣,不论多少岁月流逝都不远分离。山下,石桥木屋,一石一木,皆被赋予了生命力,充满灵气。欣赏完杨天佑先生的山水画作品,我们依然会感觉意犹未尽,仿佛身心已经徜徉于画中的青山绿水之间,流连忘返。欣赏其作品,可陶冶情操,让我们近距离触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博大精深与非凡魅力。
蓝鹰书院,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书画的魅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