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 ArchDaily 2024最佳新青年实践之一的米思建筑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探索建筑在各种语境下的可能性,以回应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与精神需求。米思建筑通过对场地精神的探寻和对材料筑造的敏感创造进入深层意识的空间情境,让人、建筑、自然产生内在融合。米思建筑将其从中国乡村磨炼出来的设计方法带到城市实践中,以应对和处理不同规模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实践既保持了他们对服务社区本身个性的认同,又极具现代性,成为中国建筑实践方向的一种。
米思建筑:
“在我们的设计中,场所的信息是极度重要的,它不只指向场地的物理特点,还显示了如文脉、社会事件等隐性的因素。建筑在场所的变化中充当了媒介的作用,建筑落成后,它不再只是回应自然或文脉,而是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并映射人们对场地的感知和想象。”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山水柴院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ArchDaily 本次对话米思建筑,通过设计思考与项目呈现,米思建筑阐释了其“风景的进化”的理念和内涵。米思认为“风景”是自然环境或建成环境与人文共生的显现,人可以通过建筑捕捉到人文、历史、自然乃至自身感知,并随着个人认知而不断变化,从而产生“风景的进化”。同时,米思建筑还回应了团队的工作模式、成长路径以及未来将实现的建筑师自身的“进化”。
山水柴院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林中茶屋 © 吕晓斌三个合伙人各自有怎样的成长路程?
怎样共同的建筑设计理念让大家创建米思建筑?
事务所的名字的由来?
三个合伙人都是在国内接受的建筑教育,也曾经都在南京大学张雷老师的建筑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所以很早就形成了工作上的默契,并逐渐发展出类似的设计理念。我们希望设计的呈现应当是真诚的,真诚地回应场地,回应建造,回应功能需求,也回应社会性的表达。同时,设计更应该是自由的,可以因人思考的不同而多样表达。
所以我们给自己的事务所起名为“米思”。“米思”源自英文单词“MIX”。“MIX”的本意是融合,我们希望事务所能够具有包容性,融合不同的思考与诉求,在拥有一致的思维内核下,表达出因人而异而呈现不同的建筑作品。同时我们也不仅仅专注于某种特定的类型或方向,而是尽可能拓展项目的类型和边界,来充实和丰满我们的建筑观。
山水柴院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无想山秋湖驿站 © 吕晓斌米思建筑设计的建筑在多个领域,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是否有相同的设计方法或研究方法?有没有一句话或者一个设计原则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不希望被项目的类型所束缚,而是探寻一个可贯彻始终的、完整的设计价值观,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我们将自己关注的事情、自己的设计实践,归纳为“风景的进化”。米思建筑展览《风景的进化》© 米思建筑风景是呈现“物”的场景,这个场景与人产生或物理行动的交织、或情感上的照映,而成为“风景”。风景是环境与人文共生的显现,自然、城市、文脉、历史,甚至人们对原生场所的记忆都是构成某个场地的“风景”要素。因此在我们的设计中,场所的信息是极度重要的,它不只指向场地的物理特点,还显示了如文脉、社会事件等隐性的因素。建筑在场所的变化中充当了媒介的作用,建筑落成后,它不再只是回应自然或文脉,而是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并映射人们对场地的感知和想象。无想山秋湖驿站 © 吕晓斌林中茶屋 © 吕晓斌我观察到项目中经常使用长条窗,希望营造怎样的场景?对水平空间有怎样独特的见解?
窗户的设置表达了设计者如何看待建筑空间和场地之间的关系。在无想山秋湖驿站和仓口村祠堂修缮中,我们均使用了长条窗,希望空间能呈现出贴合场地低趴延展的氛围,同时又能在灯光亮起时以一种细微的“非在地”的状态和场地进行对话。无想山秋湖驿站 © 吕晓斌无想山秋湖驿站 © 吕晓斌我们认为水平空间是一种更“人性”,更自然,更易于与场地有连接的空间。它以一个近人的尺度,把日常视角延展交叠在一起,通过适当的空间组织,得到视线上的元素交叠,体验上的无限流动,或是空间上的交相掩映,吸引人不断探索。因此当我们需要建筑和场地紧密连接时,会更着重于水平空间的塑造,它让建筑轻柔的匍匐在场地之上,并试着融入其中。与此相对,垂直空间通常显得更“神性”,更超常化,且更内观。但是这并不绝对,有时候我们会互换二者空间的特性,如用无限的延展来展示“神性”,或是极力的高耸去触及另一种“自然”。实际上具体的方式选择还是来源于你在当下所希望获得的空间场景的氛围和体验。
仓口祠堂修缮 © 吕晓斌仓口祠堂修缮 © 吕晓斌
山水柴院、无想山秋湖驿站、红盒子等多个项目中都对院子内部进行了丰富的设计,如何理解对内和对外风景的区别?设计手法有哪些不同?
院子的出现很多时候是功能或者场地的特性赋予而自然得出的结果,当然有时也是业主的诉求。
东方传统观念中对院落、园林、自然等元素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当然会受到其中一些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内秀思维的物化表达,关注于自我的心境,自省并胸怀宇宙等。
山水柴院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山水柴院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无想山秋湖驿站 © 吕晓斌但同时我们还受到了当代建筑学思考方式的影响。在我们的理解当中,对内或对外风景的区别主要是观察者所处空间位置或是被观察的“风景”主体不同。当你身处外部风景之中时,建筑更像是风景之中的一个元素,所有的内容包括建筑的景观都会成为一个整体,融入或凸显在环境之中。而转化为对内的风景之时,无论是从室内或是从院子中来看风景,身体所处的空间都是由建筑师创造的空间,这时候风景更像是建筑空间中的一个元素,它可以在建筑师的设想下展示不一样的内容,如画框借景,庭院造景,或是单纯强调更自然的光线、风或气味等。
红盒子 © 孙海霆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中,如何决定原始建筑中哪些应该留下,哪些应该舍弃?
有一个双重的标准来评判改造的取舍。一种是理性的判断,基于原始建筑的保存程度,结构的强度,空间特点及可使用的灵活度等等。另一种是感性的判断,它源于场地的氛围,和不断游走其间得到的感受,这时一些特定的体验会引导建筑师做出一些取舍和改变。两个判断叠合在一起会得到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果,但是如果二者有所冲突,多数时候还是感性能占领上风。毕竟很多时候美都来自于“合理的近旁”。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 吕晓斌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材料和建造方式的设计往往是地域性的回应,同时也带来一定局限性,如何处理新与旧的碰撞?
这是一个基于现代性和地域性之间的思考和讨论。我们认为地域性和现代性并不存在矛盾。
首要应该看实操者如何理解地域性这个问题,地域性的主要表现就是材料和建造方式的在地化吗?也不尽然,建筑是一个社会事件,真正的地域性是考虑了如何在此地有限的条件下最大化地利用在地资源以带来相对好的结果,它包含了此时此地的环境、文脉、材料、工人的手艺、空间的功能类型和业主的真实需求。比如山水柴院使用红砂岩是因为它是当地常用的建筑材料,可以利用其材料特性进行与当地传统建造方式不同的加工与建造,以此呈现建筑空间结合地域传统的现代性。所有的事物都有优劣两面性,因此如何选择材料与建造方式是由此时此地的一切所能提供的最优方式来决定的。
山水柴院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山水柴院施工过程 © 米思建筑新旧关系亦是如此,不论是以冲突来凸显彼此或是隐秘的相融都是可行的,重点在于设计者基于场地状况做出的分析、表达的选择,以及对度的把控。不要被过于强烈的视觉效果影响了最初场地给予设计的感受,让一切顺其自然,以一种相对最优的方式来处理新旧关系,并诠释时间的变化是米思希望在作品中呈现的态度。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蒋山书舍 © 侯博文每次看到米思建筑的项目,都会有种很丰富和很多元的感觉,对建筑体量、材料、光影等方方面面都有考虑,如果被评论设计介入过度,你们如何回应?
事实上我们一直希望做相对克制的建筑,我们的项目呈现出的对于建筑体量、材料、光影等方面的考虑都来源于对场地的回应,并希望更容易地被使用者感受到。但现实中基于创作的评论是多样的,所以如果有评论认为我们设计介入过度也没有关系,这是因为每个人判断的标准是有差异的,大众有评论的自由。但很多时候我们更希望看到我们的建筑是在我们给予的框架下朝着一些我们预想不到的状态去自己变化,比如无想山的秋湖驿站因为夜间的长条灯光吸引了很多跑山的人而变成了摩托车驿站,或是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项目中因为建筑和环境的良好关系而入驻的国家地理大自然小客厅,这些使用的变化强化了建筑和自然以及建筑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的设计都能带来这种变化的动力,那这样才是真正的“风景的进化”。大自然的小客厅 ©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教育中心大自然的小客厅 ©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教育中心随着建筑不断被建成,哪些设计理念越来越成熟和坚定?
有三个关键词在我们不断的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即场地、运营和体验。“场地”指出了“建筑从何而来”,运营展示了“我们建造的建筑应如何使用”,而体验告诉我们“建筑应该如何被呈现”,三者相辅相成。红盒子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红盒子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此外我们还希望对自己和彼此保有一定的批判的思考,这个和我们希望拥有的清晰思维模式和自洽设计系统并不冲突,理性的逻辑和合理的设计建造策略是框定和连接设计前后端的工具,批判性和多样思考则是让建筑更丰满,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来源。
马家垄村民活动室 © 侯博文马家垄村民活动室 © 侯博文米思建筑更关注哪些社会话题?建筑设计中如何回应?未来有哪些计划?
米思关注在社会的变化中,建筑所能给予生活和文化的意义何在。建筑是个社会事件,但建筑设计仅仅是其中一环,所以它很难被认为是确实改变社会的核心环节,它更多的只是关注和影响使用者的生活和体验。并且在当下的网络时代中,视觉吸引力被塑造成了表现的重点所在,让人们过于关注建筑带来的视觉效果和瞬时传播力了,可建筑的本质终究是给予的体验和使用的感受。因此在设计中我们才会特别关注使用,关心运营的情况,同时非常在意我们怎样重塑了这个场地,并希望在预设的使用中多给使用者一些“空间”。这种多出来的内容多数是灵活的,这样才能保证重塑了场地的建筑可以根据时间的流逝按照更适合的状态被使用,让风景在真实的生活中进化。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 孙海霆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至于未来,米思一直在积极地拓展项目的类型和工作模式的边界,尝试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项目。通过项目的落成和回溯,来真实地认知自己,并不断的修正。在探索的过程中,让我们的作品变得更美好,知觉化和立体化。
企业办公总部模型 © LOG对数摄影工作室湖州度假酒店模型 © LOG对数摄影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