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在中国挣1000万要交680万的税,在美国我只需交400万

历史也疯狂了 2024-08-08 01:15:52

素有“汽车玻璃大王”之称的曹德旺先生曾在一次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曾说过一句话:“我在中国挣1000万,要交680万的税,在美国,挣同样的钱,却只需要缴纳400万的税。”

此话一出,在社会上瞬间掀起不小的舆论漩涡,一时间,曹德旺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提起曹德旺这个人,也许很多人会说不知道,可提起他一手创立起来的“汽车玻璃王国”,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

曹德旺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出生于上海的一户富贵人家,早年,父亲曾是上海某著名百货公司的股东,解放战争后期,迫于时局压力,曹父将祖辈与自己奋斗一生积攒的财富打包装箱后,居家搬迁,返回福建老家福清,那时的曹德旺尚在襁褓中,全然不知,暴风雨即将到来。

不知何因,曹父将全部身家放在了货船上,自己与家人乘坐另一艘船,同时从上海出发,返回老家,可曹父等人到岸后等了许久,都未曾见货船靠岸,四处打听后才知,这艘载有他全部身家的货船在半路上沉了……此话一出,曹父瞬感五雷轰顶,这可是全家以后赖以生存的保障啊,他欲找人讨个说法,奈何兵荒马乱的时候,谁会在乎你的这些。

9岁那年,曹德旺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背着书包进入了校园,因为家庭原因,勉强读完小学后,便辍学回到了家中,为了帮家里加强负担,16岁的他开始跟着父亲一起倒卖烟丝、水果等物资。

在当时,私下倒卖物品,属于“投机倒把”行为,一旦被抓很有可能是要吃“牢饭”的。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跟父亲不得不冒险拼一把。

年轻时,为了挣钱,曹德旺几乎什么都干过,当过修理工,做过厨师,搞过种植,只要能挣钱,他什么都尝试干过。终于在他30岁那年,攒够了5万元,上个世纪70年代,在那个人均月收入不足百元的年代,5万元绝对是一笔巨款了,在很多人看来,拥有了这笔巨款后,曹德旺便可以“退休”,靠吃利息生活了,可他并未如此,而是利用自己这人生第一桶金,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开始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曹德旺用半生积蓄承包下了家乡一个小企业,在这之前,这个企业是生产异形玻璃的,虽然质量还不错,可惜产品老旧,跟不上时代发展,市场竞争压力又太大,企业连年处于亏损状态。曹德旺承包下玻璃厂后,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在一系列举动和措施下,玻璃厂终于摆脱亏损状态,逐步往盈利方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搞活,大批量的外国汽车进入我国,然而,当时我国的路况并不像现在这般好,除了城市,其他地区都没有大规模的柏油马路,乡镇地区更是土路居多,这就大大提升了汽车玻璃的损坏率。当时,汽车玻璃全靠国外进口,国内玻璃厂家几乎都无法生产汽车玻璃,这一现象,从而造就了高额的维修成本。跟玻璃打了数年交道的曹德旺发现,一块汽车玻璃的成本价格也就一两百元,进口价格却高达上千元,这简直就是暴利。

为了让国人能用上相对便宜些的汽车玻璃,曹德旺决定转型,开始研发汽车玻璃。以国内现有的机器和技术,定然是无法制造出合格的汽车玻璃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曹德旺和其家人勒紧裤腰带,用省吃俭用的钱从国外进口了一批当时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然后在全国高薪聘请相关技术人才,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后,终于研制出了首批合格的汽车玻璃。

三十几年间,曹德旺一路前行,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玻璃厂,发展成为国内,乃至世界顶级汽车玻璃厂家,这中间,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拼搏,各种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企业发展起来了,利润高了,曹德旺没有像其他一些黑心商人那样逃避税收,相反,他将所得利润的65%上交给国家税收部门。

90年代初期,曹德旺大手一挥,福耀玻璃进军美国,在美国开设工厂,为了留住曹德旺的玻璃厂,美国方面给予了曹德旺大量的支持,税收上相应也要比国内少很多,对此,曹德旺也曾公开表示过,美国要比国内少20%的税。

在当时,很多人觉得曹德旺这波操作属实是有点忘本,其实不然,曹德旺并没有别的意思,虽然税美国的税比国内少,但他并没有想过关闭国内的企业,举家移民。他深知,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和财富,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和培养,他将在美国省下的税钱,悉数捐给了国家慈善事业,回馈给了社会和有需要的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