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月份,鄂东地区的一处田地里,种地的老农突然听到前面有喊骂声。
一个穿着常服的年轻人跑过来,看到大爷后焦急道:“大爷,小鬼子在追我,你可千万别说见过我。”
大爷明白这应该是一个游击队的战士,听到日军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老农突然把这位疲惫的年轻人,一脚给踹进水田里...
年轻人立马就要起身,可还没来得及躲藏,鬼子就到了眼前,此刻想跑也跑不掉了。
这位游击队员要如何躲避危机,难道这个老农是想向日军邀功吗?
13岁参军张体学,1915年出生在河南新县城。
比起其它生活在地主剥削下的穷苦大众,张体学的父母是做小本生意的,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能有一口饭吃,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可他们依旧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状态,张体学在上学期间接触了进步书籍,也立下了改革翻身的鸿鹄壮志。
1928年,红军来到新县,同县的许世友顺利参军,还有一身功夫。
可张体学却因为只有13岁,被红军拒之门外,但也在本地参与了儿童团,负责放哨、送信、跑腿之类的。
5年后,年满18岁的张体学正式转为中共党员,加入红军,被编入红二十五军独立营当战士。
1935年时,直罗镇战役中,红军依靠提前测绘地图取得了胜利的先机,但战士们的英勇也占了很重要一部分。
张体学就在这场战役中,大放光彩。
他向军长徐海东主动请缨,带着一个排追击敌人,竟然击毙了敌109师师长牛元峰。
部队也因此将他重点培养,送入红军大学去学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体学等人受中央指示,前往鄂东地区发动游击抗日,在这里留下了无数事迹。
他们的第一支队伍仅有20多人,20多杆枪,却代表着鄂东人民的希望,在鄂东地区逐渐发展壮大。
为了胜利,张体学几乎从不拘泥于硬刚日军。
而是和鄂东人民共同作战,采取指挥一边发展革命力量,一边为正面战场牵制鄂东地区的日军。
1938年,他们的挺进队已经发展成了6个大队,大家一直都认为国民党也是敌人。
可国共合作的消息传来,他们就得披上国民党的衣裳了,这让长期将国民党视作敌人的群众和战士们,一时间无法转变思想。
芦柴坳大队部炊事班的一个老大娘,性子执拗,知道他们要换上国民党的“皮”,挥舞着火钳就去找大队长张体学:“大队长,你要我穿国民党的军装,戴他的王八徽帽子,就把我头砍了吧,你要穿要戴,我也不同意”。
众人一看这问罪的架势,也不知道怎么是好。
有人缓和气氛说:“我们也不同意,正在商量呢!”
老大娘:“你们是大学生,教书的,道理懂得多,我们坚决不能当叛徒”。
张体学闻言也不恼,只是跟大娘说:“先不说什么叛徒、投降的,大娘你的抹衣能借我一下不?”
大娘不明所以,将身上的抹衣给他。
张体学把抹衣穿身上了,随后对大家说:“你看我现在是炊事班长,还是大队长?”
那当然是大队长了,大家一下子想到了这个道理,不管穿的什么,身份是不会变的。
大娘也想到这一点,不好意思的跟张体学敬了一个礼,内心十分佩服张体学。
他们的队伍在改编后,成立独立游击第五大队,简称“五大队”。
这支部队在抗日战场迅速发展壮大,期间张体学也经历了无数的危机和困境,有一次甚至险些被小鬼子给抓住。
1940年之后,抗日局势越发危机,日军为了加速对中国的侵略,竟然实施了三光政策和铁桶合围等计划。
在鄂东的日军,纠集了1000多的日军打算对五大队进行扫荡。
为了能知己知彼,张体学主动前往敌占区进行勘察,他伪装成一个商户,带着一个警卫员前往日军营地附近。
没想到,在他在用望远镜侦查时,镜片的反光让日军注意异常。
警卫员发现偷偷接近的敌人,急忙鸣枪示意,张体学慌忙将东西塞到衣服里,掀翻试图想活捉自己的日军,和警卫员兵分两路的逃走。
警卫员为了保护张体学,一直持枪和敌人对射。
张体学则朝着一片小树林里跑去,一头扎进去消失了。
日军也带兵追了进去,在张体学身后紧追不舍,处境危在旦夕。
很快,张体学跑出了小树林,正当没地方可躲的时候,看到一田地头站着一位老农民。
张体学他们游击队在鄂东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他毫不犹豫的上前就询问大爷:“大爷,我是新四军,小鬼子正在追我,你们这里哪有能躲藏的地方?”
大爷皱眉思索,听着远处传来小鬼子咋呼的声音,抬脚就把张体学给踹进了水田里。
嘴里还骂骂咧咧的说:“你这败家子,整天就知道赌,让你干点活就耍脾气,老子打死你!”
这时候,小鬼子也追来了。
他们看到老汉在打一个浑身泥浆的人,跟看马戏一样,纷纷哈哈大笑起来。
日军小队长还记得自己的任务,上前用蹩脚的中语询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年轻人跑过来。
老汉摇了摇头,随后一脸气愤的说:“皇军,我这不争气的儿子,你们帮我教训一下他,把家里都赌干净了,我恨不得给他的皮扒了”。
日军闻言,只觉得老汉十分麻烦,连带着对泥塘里的那个人的怀疑,也打消了。
他们可没功夫帮这个老头管教儿子,转身就继续去寻找那个“八路”去了。
日本人一走,老农才把张体学给拉出来,张体学也是十分紧张,这可是从日本人眼皮子低下逃出来了。
但怕日本人回过神来,他谢了老农之后赶紧离开,将拿到手的情报送到组织上,为之后防御日军的扫荡做准备。
鄂东人民和当地游击队,已经形成了深刻的牵绊,他们的五大队也迅速成长为鄂东独立团,新四军第五师第十四旅,建立了敌后根据地。
在鄂东、鄂南两个方向对盘踞在武汉的日军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打的日军闻风丧胆,成为了群众心目中的抗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