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3年,凉国公蓝玉,站在法场上问朱元璋:“既然你以我为引,株连问罪一万五千人,却又为何单独放过他呢?”
闻言,朱元璋冷声回答:“你怎么能和他比?”
这个人是谁?又做了什么?为什么朱元璋株连上万朝臣,却唯独放过他了呢?
要解释清楚这件事情,就要从为什么会有“蓝玉案”开始说起。
蓝玉,是继徐达、常遇春之后,冉冉升起的明朝大将,朱元璋对他的评价非常高,曾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道:“蓝玉就是我的仲卿和药师啊!”
仲卿是指霍去病,药师是指李靖,一个是汉武帝的大将,一个是唐太宗的大将,蓝玉能比肩二人,说明朱元璋非常认可蓝玉的功劳。
既然如此,为什么蓝玉会站在法场之上?
首先,蓝玉目中无君。
捕鱼儿海一战,蓝玉彻底消灭了北元,他身上的军功也达到顶点,但就在归途中,他先是欺辱元妃,后又炸了喜峰关,给朱元璋带来了不少麻烦。
为此,朱元璋一怒之下,将原有的“梁国公”改为“凉国公”,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
然而,蓝玉却没有意识到危机。
后来,朱元璋考虑到蓝玉军功,破格封他为太子太傅,都知道朱元璋最重视太子朱标,这个举动无疑是有托孤之意。
偏偏,蓝玉大言不惭,还当着许多人的面说:“凭我的功劳,难道不配当个太师吗?”
这已是目中无君,但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没有想过收拾他,毕竟蓝玉是真的有本事,而且他还是太子朱标的舅父,再者凭朱标的能力,完全能拿捏住蓝玉。
但谁也没想到,太子朱标突然病逝,朱元璋爱屋及乌,准备把大位交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与朱标不同,朱允炆只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子,他不需要目中无君的大臣辅佐,所以一向骄傲的蓝玉便没了存在的意义。
而朱元璋,也以蓝玉为引,株连一万五千朝臣,好为孙子朱允炆扫清道路。
但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放过了一个人,并且还特意把人叫进宫,叮嘱道:“我不杀你,你收拾东西回老家吧。”
这个人叫俞通渊,是蓝玉的心腹,所以蓝玉不服他逃过一劫,可在朱元璋看来,蓝玉的确没有办法和他相比。
俞通渊本人平平无奇,但他有个大哥叫俞通海,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立下赫赫战功,哪怕在他去世二十年后,朱元璋还在缅怀。
俞通海到底有多么出色?
在朱元璋打天下时,最吃亏的就是船很少,水军力量薄弱,而俞通海的到来,就仿佛及时雨一样,使朱元璋如虎添翼。
1355年,朱元璋打算渡江作战,但苦于没有多少船,正当发愁之际,俞通海和父亲俞廷玉来投奔,还献上了巢湖的一千多条船。
之后,大军一路顺畅。
而俞通海自己,也非常有本事。
投奔第一年,先后打退海牙、陈兆先;
投奔第二年,大军刚歇下,张士诚赶来落井下石,旁人都说先躲,只有俞通海说:“不能后退,我在前面身先士卒。”
后来,敌军射中俞通海右眼,他又让士兵穿着他的铠甲,继续守在前边,张士诚看俞通海一直坚守,慢慢退去;
……
龙湾战役中,俞通海烧掉陈友谅上百条船,还力擒七帅,事后居功第二。
不仅如此,他还救过朱元璋一命。
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手下张定边勇猛无敌,朱元璋的船因为他而搁浅,幸好常遇春一箭射死张定边,而俞通海为了营救朱元璋,被敌方大船压在底下。
这时,俞通海的手下,自发拼命用头盔去撞船,就连头盔都撞碎了,也没人后退一步,最终成功救出俞通海。
后来,朱元璋时常感慨:“若不是俞通海训练有素,士兵们怎么能如此拼命?”
而在后来,也的确有人因为俞通海的威名,直接归顺,大大减少了朱元璋的阻力。
得救后的俞通海,向朱元璋建议,守住上游,就能彻底断了陈友谅的生路,结果一个月后,陈友谅果然惨败。
鄱阳湖一战,俞通海立功最多,颇为朱元璋赞赏。
1367年,在与张士诚对抗的过程中,俞通海不幸中箭,被送回金陵休养。一天,朱元璋还过去亲自探望,并问道:“你知道我来探望你吗?”
此时,俞通海已经说不出话。
第二天,俞通海病逝,朱元璋哭着为他举办葬礼,并且发动百官为他吊丧,事后还追封俞通海为豫国公。
朱元璋有多怀念俞通海呢?
1370年,俞通海去世第四年,也是朱元璋已经坐上帝位三年,他又下命改封俞通海为虢国公,谥号“忠烈”。
“忠烈”二字,是对俞通海一生的高度肯定。
但这还不够。
在俞通海去世第十年,也就是1376年,朱元璋再次下令加封俞通海为柱国。
在俞通海去世第二十三年,也就是1390年,朱元璋又把俞通海三代都封为了公爵。
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记得几年已是不易,但俞通海去世二十多年,朱元璋还在怀念他,甚至还想着提拔俞氏后人。
足以说明,俞通海很优秀。
而弟弟俞通渊,也沾了俞通海的光。
他虽没有大哥厉害,但曾跟随徐达、蓝玉等人多次征战,身上也是有战功的。
在朱元璋要处理胡惟庸时,就已经波及到了俞通渊,但看在俞通海的面子上,朱元璋不仅没与俞通渊计较,还在后来封俞通渊为越巂侯,岁禄二千五百石。
后来的“蓝玉案”,朱元璋有意无意牵扯了上万朝臣,却特意把俞通渊叫进宫中,让他回老家,而俞通渊也很听话。
这些,都有俞通海的功劳,但更是俞氏一族的忠义。
俞通海的父亲,俞廷玉,在攻取安庆时战死,随后是俞通海战死,二弟俞通源接替俞通海,继续为朱元璋征战沙场,后病逝。
朱元璋感念俞氏满门忠烈,才决心放过了俞通渊。
其实,朱元璋也不想杀功臣,但他真的没办法。
身为皇帝,他一定知道,一旦对功臣下手,自己就会背上恶名,但他最终还是杀伐果断,几次大清洗朝堂。
朱元璋并非自讨苦吃,但他的确是没别的办法。
其一,这些功臣大多是粗人,不愿接受文化教育,但像“强抢民女”“强占土地”等这些出格之事,在起义时偶尔做一些,朱元璋还能原谅,可身为一国统治者,他却不能纵容这些人再欺压百姓。
其二,除了功臣本身做事出格,还有就是太子朱标的意外离世,新任继承者朱允炆不能抗事,而这些功臣又太能“作”,他只能替孙子铲除为净。
纵观朱元璋时期,他虽然对功臣心狠,但对老百姓始终不错。
朱元璋与民休息,以免租的方式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同时兴修水利,减免赋税,让利于民,同时在他当政三十一年间,发起数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
据史书记载,在1385年9月14日至21日这八天,朱元璋一共批阅了一千六百六十件奏折,这样的勤劳为政,在整个古代皇帝中,也是难得一见的。
朱元璋,或许不算好战友,但算得上称职的皇帝!
(注: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