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下“最后通牒”!俄境内乌克兰人若再不入俄籍,后果自负

小旭阅览趣事 2025-03-27 09:18:56

文|三月

编辑|三月

前言

当地时间3月2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一项关键总统令。该指令明确要求,那些在俄罗斯境内“无合法理由”居留的乌克兰公民,必须在今年9月10日前做出抉择:或是离开俄罗斯境内,或是获取合法身份,加入俄罗斯国籍便是途径之一。

此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引发轩然大波,尤其让身处俄占区的乌克兰人陷入命运的十字路口,面临艰难的人生选择。这一指令,外界普遍视其为一份极具强硬色彩的“最后通牒”。

值得留意的是,该总统令的适用范围不仅囊括俄罗斯本土,还延伸至乌东四地,即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

这表明,目前居住在乌东四地,却仍未加入俄罗斯国籍、未持有俄罗斯护照的乌克兰人,如今仅有两条路可选:要么接受俄罗斯护照,成为俄罗斯公民;要么在半年内收拾行囊离开。若逾期仍滞留不走,很可能会面临强制手段。一时间,整个地区的氛围因这一指令而愈发凝重。

“最后通牒”内容解析

从法令本身来看,“没有合法理由”的界定成为关键。俄罗斯官方虽尚未对这一模糊概念给出详尽解释。但在实际执行中,未持有俄罗斯认可的长期居留许可。

或未能证明与俄罗斯存在紧密经济、家庭关联等情况,都可能被纳入其中。这就使得众多在俄务工、求学,甚至因躲避战火而暂居的乌克兰公民,都陷入了身份困境。

在乌东四地,这一法令的落地更是引发了强烈震荡。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这些饱经战火洗礼的地区,当地居民的生活本就因冲突而支离破碎,如今这一“最后通牒”更是让他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对于一些在当地拥有深厚根基,如拥有房产、家族产业的乌克兰人来说,离开意味着割舍一切;而加入俄罗斯国籍,又等同于放弃原有的国家身份与民族认同,这是一场灵魂深处的挣扎。

在赫尔松的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一位经营着小杂货店的店主无奈地说:“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条街道都有我的回忆,让我离开,我能去哪里?可让我放弃乌克兰国籍,我又实在难以接受。”这样的心声,代表了许多当地居民的无奈与纠结。

俄占区现状

普京此次签署的“最后通牒”式法令并非突发,背后有数年政策演变。2019年,俄乌冲突爆发前3年,普京签署总统令,允许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居民以简化程序获取俄罗斯护照。此简化程序堪称史上最宽松入籍政策之一,无需居住经历、资金证明,也不用通过俄语测试,3个月内便可拿证。

顿涅茨克一位工厂工人激动表示,这是与俄罗斯紧密相连的机会,大家都渴望加入俄罗斯大家庭。该政策一出,大批亲俄民众踊跃提交申请,短短一年,数十万人成功入籍,为俄罗斯在乌东影响力奠定基础。

2022年5月,俄乌冲突激烈时,普京再次签署法令,将简化程序覆盖范围扩大到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彼时俄军逐步在这两地建立控制,亲俄势力崛起。

赫尔松一位政府官员称,欢迎这一政策,能让他们更快融入俄罗斯,获得更好发展机遇。法令实施后,当地申请俄罗斯国籍人数呈爆发式增长,数月内就超数万人提交申请。

同年7月,普京将简化程序扩展至所有乌克兰居民,乌克兰境内从东到西,民众纷纷重新审视与俄罗斯的关系。不少面临经济困境、安全威胁的民众,希望借此获得更好生活保障,一时间,来自乌克兰各地的入籍申请大量涌现,进一步彰显俄罗斯在乌影响力扩张。

在俄乌冲突影响下,乌东四地人口状况巨变。战前,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约有800万人,这里是乌克兰重要工农业基地,民众生活安宁。

但冲突爆发,如风暴般打破平静,许多不愿受俄罗斯统治的居民逃离,或前往乌其他安全地区,或去欧洲国家寻求庇护,当地人口锐减。

普京在内务部扩大会议上透露,乌克兰四个新地区已有超320万人获俄罗斯护照,占战前人口近四成。

这些人有的因认同俄罗斯文化,有的出于现实考量,像顿涅茨克一些失业工人,入籍后进入俄扶持企业,生活渐稳。

不过,仍有部分人坚守乌克兰国籍,他们对乌克兰感情深厚,担心失去原有文化和身份认同。在卢甘斯克的小村庄,一位老人坚定表示生为乌克兰人,死为乌克兰鬼,不会放弃国籍。

目前乌东四地俄控区未领俄罗斯护照的人虽占比小,但影响不可忽视。

一些地区,未入籍居民与已入籍者在日常生活、就业机会等方面产生摩擦,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

乌克兰人的艰难抉择

普京签署的这一“最后通牒”式法令,让俄占区乌克兰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每一个选择都如同一把沉重的枷锁,束缚着他们的未来。

对于那些选择留下并加入俄罗斯国籍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张护照的更替,更是一次灵魂深处的身份认同转变。

在卢甘斯克,一位中年妇女眼神中充满了迷茫与痛苦,为了能继续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生活,她不得不割舍自己的民族情感与国家认同,这种内心的挣扎,如同在黑暗中徘徊,找不到出口。

而那些选择离开的人,面临的则是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未知的恐惧。在顿涅茨克的边境口岸,每天都有大量乌克兰人拖着沉重的行李,眼神中满是不舍与无奈。

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妻儿,望着身后的家乡,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我不知道离开这里后,我们将去向何方,能否找到一个安稳的住所,能否找到一份工作来养活家人。但我不能放弃我的乌克兰国籍,这里是我的根,可我又不得不离开。”

他们告别熟悉的街道、邻居和亲朋好友,踏上未知的旅程,前路漫漫,充满了不确定性,未来的生活仿佛被迷雾笼罩,让人看不到希望。

在赫尔松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安德烈的老人,他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70多年,见证了这里的兴衰变迁。如今,面对“最后通牒”,他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安德烈的子女都在乌克兰其他地区,他本可以选择离开,去与子女团聚,但他舍不得自己亲手建造的房子,舍不得院子里那棵陪伴他多年的老苹果树,更舍不得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可让他加入俄罗斯国籍,他又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国家。每天,他都会坐在院子里,望着远方,一坐就是一整天,心中的痛苦与无奈无法言说。

这些鲜活的人物案例,只是俄占区众多乌克兰人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纠结、无奈与痛苦,反映出了这场“最后通牒”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冲击,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政治博弈下,普通民众的命运是多么的脆弱与无奈。

结语

俄乌冲突本就牵一发而动全身,普京签署的这一总统令更是让局势变得愈发扑朔迷离。“最后通牒”之下,俄占区乌克兰人面临着命运的重大转折,而这一事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也在重塑着俄乌双方、美俄以及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

未来,和平的曙光或许会在艰难的和谈进程中闪现,也可能在军事对抗的胶着中被进一步遮蔽。国际社会需要更加积极地斡旋,推动双方回到理性对话的轨道,以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给地区乃至全球带来更为严重的灾难。

我们期待着各方能以和平为重,妥善化解分歧,让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重归安宁,让普通民众不再因冲突而流离失所、承受苦难。

0 阅读:11

小旭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